杜甫《武侯庙》古诗赏析与原文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这首吊古诗是杜甫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州城在今四川奉节东)时作。前一联写眼前武侯庙的景象;后一联写当年诸葛亮的事迹。

前一联诗中,“遗庙丹青落(一作古)”句,写庙内景;“空山草木长”句,写庙外景。上句一开头以“遗庙”二字点题。武侯庙在夔州西郊;诗人写这座庙而曰“遗庙”,含有其庙犹存、其人已逝的无穷感叹,吊古之情已在言外。接着,更以“丹青落”三字描写庙宇之古老衰败,为“遗”字染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下句则把诗笔从庙内转向庙外,以“空山”二字显示庙宇的坐落之地;一个“空”字,既是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国纷争的历史、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长”三字把这座“空山”点染得更加荒凉。这两句诗合起来看,虽然写的是今时之景,而今中自有昔在,景中自有情在。有了这两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下面所要写的内容已经呼之欲出了。

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备卒后,辅后主刘禅,前后六次出师伐魏,在其辞后主北伐时曾两上出师表,最后死于军中。他是一位壮志未酬、遗恨千古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中语)的一生。“犹闻辞后主”句,写其北伐之事;“犹闻”二字表达的是瞻仰武侯遗像时所产生的精爽犹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复卧南阳”句,写其自出佐刘备后,即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不复”二字道出了武侯当年以身许国、义无返顾的境遇和心情。

杜甫居蜀期间写了多首追怀武侯的诗。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八阵图》诸诗中,或惋惜其出师未捷,或比之于伊尹、吕尚,或推崇其奠定三分局面的盖世之功;独有这首《武侯庙》诗,前半只刻画庙宇内、外之景,后半只叙述辞别后主、不归南阳之事,未下任何评语,也未作任何赞辞。通篇看似平平淡淡写来,有案无断,而字里行间一唱三叹,隐藏着无限痛惜和景仰之情,正如《唐宋诗醇》所说:“不涉议论,弥淡弥高。”

这是一首前、后两联都用对仗的绝句,但并不显得板滞。这要归因于后一联是流水对,虽系偶句,而无对仗痕迹;更重要的是:其诗情、笔力足以运转全篇,且四句间自有其内在联系,因而一气贯注,一意会通,在厚重中见流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