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雍
月明如水侵衣湿,台榭沉沉秋夜长。
坐久高僧禅语罢,澹然相对玉簪香。
这是一首很耐人寻味的小诗。我们初读此诗,会觉得它像题目一样平淡:初秋之夜,月色皎洁如水,一僧一俗长谈之后,默默地相对而坐。但再读就觉得不然了。仔细玩味“高僧禅语”和“澹然相对”,你会觉得前边两句:如水的月光使人感觉衣裳尽湿和秋夜已深亭台水榭阴影沉沉,似写景而非写景,好像在说什么景外之意。
理解这首诗,先要说说“禅语”一词。“禅语”,佛家的话头。“禅”,梵语,意思是静虑,为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国佛教的禅宗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禅宗反对读经诵论,以为佛性本自天然,不假雕琢。他们往往采取十分简单的,你问东,他说西,你问此,他说彼的“绕路说禅”的方法,来让人领悟佛理。这些话头,称之为“禅语”。第四句的“澹然”,也可写作“淡然”,仅从字面理解的话是“淡漠地”。“玉簪”,玉簪花,秋季开放,气味芳香。
其实本诗是另有深意的。作者与高僧一番交谈之后,内心受到启发,他对身边平平常常的景与物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感受,水榭亭台正如尘世具色象的万物,其具体形态似乎逐渐隐入无边的沉沉昏夜,而自己的本觉真心,则一时清澈明净,恍然与明月合一,普现于水榭亭台及一切客观事物之中。这种“物我两忘”,唯有一心的境界,是禅宗的最高境界。诗中所谓“月光如水”,身清如洗,“澹然相对”,唯闻玉簪花香,正是他对佛教教义有所领悟的一种暗喻。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受到了高僧的启发,和尚说完之后默然,他也默然,这不是无言,而是一种默契,对方所说的禅理他领悟了,互相之间达到了高度契合,他感受到了一种宗教情绪的激荡,玉簪花香气袭人,物我两化。诗已不是说具体事或景,而是谈一种感受,一种顿悟之后的满足。
唐以来,士人多对禅宗感兴趣,宋代尤甚,元虽喇嘛教盛行,但在汉族知识分子中谈禅之风还是很盛的。这首诗从题目到内容全似平常,反映的却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感受。初秋之夜本来就凉爽宜人,容易启人思窦,又经一位高僧的点拨,加以当时社会佛教思想流行,所以作者产生了这种超脱、神入化境的感受。
隐含禅机的诗,从唐以来是很多的,试读王维的后期作品可见一斑。这首诗,艺术功力当然难望王维诗于项背,但其意思却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