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送郑二之茅山》古诗赏析与原文

皇甫冉

水流绝涧终日,草长深山暮春。

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

这是诗人皇甫冉为了送他的朋友郑二到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定居而作的一首六言绝句。

诗的头两句描写茅山的自然环境。清澈的泉流在陡峭的山涧中整天地奔流;暮春时节,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各种野草在深山里自由地生长。这里的自然环境是生机勃勃、令人神往的。诗的后两句设想友人到茅山后将会出现的生活图景。“犬吠鸡鸣几处”句,化用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的诗意,展示出一派平静、安闲的田园生活景象。“条桑”,语出《诗经·豳风·七月》的“蚕月条桑”,原指修剪桑枝、采集桑叶,这里借指从事种桑养蚕之事。“种杏”,用《神仙传》所载三国时代吴国董奉的故事:“董奉居山不种田,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者使种杏五株,轻者一株。”后来人们常用“杏林春满”等语称颂医家。因为茅山是道教传说中的“第八洞天”,齐梁时代精通医学的著名道士陶弘景曾在此山修道,所以诗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董奉这个神仙的故事。诗人的这位朋友郑二大概也精通医术,诗人借这个故事来写他将在茅山行医。诗人对他的友人的志向、情操应该是了解很深的吧,看来他是在借这首诗赞许郑二热爱山林田园生活的高洁情操,并且勉励郑二种桑养蚕、行医济众,在茅山开创自己有意义的新生活。

唐人绝句中有六言绝句这一体,但作品不多。这首六言绝句在句法上、构思上都是别具一格的。从句法来看,前两句用工整的对偶句,后两句则连用两个问句,句式显得整齐而又不乏变化。从构思来看,诗人既不从“送”字上着眼,也不从友情上落笔,完全避开实境而去拟想虚境,独独对想象之中的茅山景物和郑二到茅山后的生活景象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渲染。三、四句一问再问,从语气上体察,似乎是假托一位不知情者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在观察郑二在茅山的生活时惊异地发问,这就使诗意更显得蕴藉含蓄、富有情致。整首诗都写得淡雅朴素,但又是那样的韵味隽永,诗人对于郑二的赞许、勉励之意,以及诗人自己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不着一字而尽在不言之中。正是这种避实就虚的构思、隐而不露的情味,使这首小诗获得了很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