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
风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赶到洞庭,泪洒九嶷,后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之神,俗称湘君。《水经注》说:二妃“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而君山为“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
洞庭湖烟波浩淼,气象万千。有时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有时则风波不动,湖水悠悠。诗人来游洞庭时,正逢上一个绝好的天气,潭面无风,湖平如镜,唯君山山影倒映湖中,又深又重,故曰“风波不动影沉沉”。“影沉沉”三字落笔擒题,是“题君山”从山影切入,构想新颖。二句“碧色”为湖水颜色;“翠色”是君山倒影之色。诗人观察十分细致,碧绿色的湖水不及青翠的山影深重,既补足首句“沉沉”,又顺手将水色引入作比,不仅使湖光山色相互辉映,且以“全无”二字突出了君山山色之为水色所不及。见得君山是主,湖水为宾,以湖光衬山色,进一步扣紧了题意。张说《送梁六》云:“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这是从岳阳远望君山。刘禹锡《望洞庭》也是“遥望洞庭山水翠”。两诗均自湖岸远眺君山。而雍陶之“题”君山,则是身处君山之中,所以能近见“碧色全无翠色深”的佳境。
三、四句将湘君的神话传说融入洞庭的湖光山色之中,设想十分奇特。《事物绀珠》云,君山“状如十二螺髻”。原来唐代仕女好结发为髻,形似螺壳,为名螺髻。诗人站在君山之上,俯视山形倒影,水底峰峦缥缈,其状如螺壳旋叠,正像女子的螺髻一般。诗人由此而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湘君,得到了灵感:这君山莫不是湘君梳洗的地方?你看水中的倒影,不就是她镜中的青黛螺髻吗?于是湖光山影幻化成美丽的仙境:沉静的君山,是湘君的仪态;青翠的山色,是湘君的容姿;环叠的峰峦,是湘君的螺髻。山乎,人乎;人乎,仙乎;水乎;镜乎?诗人把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君山的优美景色融合为一,极尽空灵缥缈之致。稍后的皮日休就从这里受到启发,获得了灵秀之句:“似将青螺髻,撒入明月中”(《缥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