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珝《江行无题(其十二)》古诗赏析与原文

钱珝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这首诗写作者见闻,反映了唐末人民憎恶战乱的情绪。

前两句写江行中短暂泊舟的环境和取薪之事。江岸边,丛聚的高大树木,遮蔽了投射下来的阳光,这是一个荫翳沉沉的所在;飘行的船只在这里靠岸,把船系在树下,拾取一捆柴火,准备烧饭。漫长舟行生活的艰辛,据此可见;幽暗无光的环境,为下面江边老翁谈论战事,布置了场景。

后两句写诗人偶遇偶听。这时,江边有几个老翁正在聚谈,你一言我一语,都说的是战祸带来的痛苦,个个对战乱那么厌恶,诗人不便插话,只是静静旁听着。唐末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其复杂尖锐,唐王朝中央政权与藩镇之间,朝官与宦官之间,藩镇与藩镇之间,互相攻杀,战乱不息。这里所写正当朱全忠与杨行密等在长江一带进行混战之后。朱进攻杨时,在吴地掠夺耕牛数以万计。一个“尽”字,写老翁们无一不在厌恨。“厌”是对他们情绪的总概括,有吃够了苦头再也无法忍受的意味。“静听”二字,有态无声,极能传神,隐含作者对时局的痛感和对人民的悲悯之心,他除了默然沉思之外,还好说什么呢?

作者这里写老翁,着重于情绪的体察,他们本身的遭遇又是怎样呢?这可从同一时间的诗人杜荀鹤中取得补充:“八十老翁住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乱后逢村叟》)战祸使村叟住在破村,子孙尽丧,饲蚕的桑树、柘树被军队砍伐完了,已到这般光景,官府还像平常一样横征暴敛,统治者已到了无孔不入、鸡犬不留的程度了,村叟只是家破人亡、无以为生、哀哀无告了。比较起来,杜氏痛心疾首,血泪控诉,钱珝是淡墨轻写,旨在传达情绪。以杜诗作参照,对“尽是厌兵人”当有更深切的体会。读这首绝句,还可与作者后面的“兵火有余烬”一首相参照,从内容的互补中,更深入地感受作者所写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