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马上作》古诗赏析与原文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十七岁就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往浙江、福建等地。时倭寇时常犯境,有的勾结附近土豪、奸商乃至流氓、海盗,进行走私劫掠。江浙之民,死于其手的达数十万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浙江,任参将,招募义乌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后来这支军队成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戚继光在台州(今浙江临海)大败倭寇,次年援兵福建,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海东北)的老巢。四十二年再次援闽,升总兵官。此后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东南倭患。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将他调往北方镇守蓟州,在蓟州他训练军队,积极备战,十六年内,寇不敢犯。以后又南调广东,直至老病辞官。这首,正概括了他的生平行迹和长期从军的豪迈之情。

“南北驱驰报主情”,言自己自二十七岁以来,南到粤闽,北及蓟州,为报君主的赏识之恩,竭尽心力,尽忠为国。“江花”,江岸边的鲜花,“边月”,蓟州边地的朗月。“江花边月”一句是用富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来概括自己足迹遍及南北的紧张的军旅生涯,与首句的庄穆、紧张相比,它显得轻松、安详,从而把那种历艰险而无畏,临大敌而不惧的豪迈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笑平生”非可笑平生之意,而是写在长期军旅生活中,自己仍能保持进取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故而回首过往的一切,足可自慰自豪的心情。底下两句承前而来,不写金戈铁马的疆场厮杀,只是极轻松地说自己是在马上度过日日夜夜的,这种淡描抒写既回应了首句“南北驱驰”的描绘,同时也把戚继光为报国而不计较个人艰苦,视赴死如归家的忠义和英伟烘托了出来。

本诗与戚继光其他作品一样,语言晓鬯,结构自然,以区区28字,概括生平行迹,不假典故,不用艰僻字,实在是很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