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重用蔡京、章惇等人,对元祐旧党大加迫害。已年过半百的苏轼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人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这首诗写在海南岛北部的澄迈县。诗人登上在县治西面的通潮阁,极目远眺,抒发了思乡盼归的情怀。据说该作就题在通潮阁的墙壁上,后来南宋胡铨因反对秦桧也被发配海南,曾专门写了和诗,并由李光书匾。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长歌当哭。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当时诗人已是六十三岁的老人,觉得来日无多,盼望叶落归根,返回故乡。但是,虽然诗人才华盖世,名满天下,而个人命运却完全操在当权者手里。他不愿长住海南,又身不由己,内心十分痛苦,故感慨到:我的残生恐怕不得不在海南岛度过,只好在死后请天帝派人将我的魂魄招回故乡。“招魂”一事,是从楚辞中化出的。宋玉《招魂》中说,天帝可怜屈原的灵魂脱离了躯壳,离散无依,特命一位叫巫阳的神医去招它回来。诗人借此表达殷切执著的思乡之念,说明自己假若不能生还,那么死后也要回到中原!很明显,这是借宋玉《招魂》来为自己招魂,作诗抒愤,以歌代哭。
后两句写的是远望当归。作者登楼望乡,呆呆地注视着向中原飞去的鹘鸟,只见它越飞越远,越飞越小,直至最后消逝在极远的天地连接处。随着鹘鸟的渐渐远去,诗人凝神伫立的时间越来越长,目力延伸的空间越来越大,而蕴藏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归鸟身上,寄托着诗人苦苦相思的赤诚之心。望断归鸟,诗人的视线最后停留在天际边那隐隐约约仿佛一丝纤发的青山上,他禁不住猜测,那里大概就是中原的土地吧?众所周知,在海南岛,即使目力很好也根本无法望见中原,作者把这一线青山认作中原,完全是出于其一片痴情。这种猜想,是由他热烈的思念中产生的,体现了远望故乡山水聊以自慰的良苦用心。
此诗感情深沉,景象阔远,语言崛奇,清人纪昀将其称为“神来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