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江上》古诗赏析与原文

刘子翚

江上潮来浪薄天,隔江寒树晚生烟。

北风三日无人渡,寂寞沙头一簇船。

起首两句写直观中的江景。“江上潮来浪薄天,隔江寒树晚生烟。”薄天:与天接近,此处极言江潮汹涌铺天而来,宏阔无际。正因为江潮汹涌,江面宏阔,所以原本在寒风中凋尽残叶的树木,一反往日的清晰可辨,看上去影影绰绰,在傍晚的雾色里朦胧不清。作者所注重的是用白描手法来写江景。“北风三日无人渡,寂寞沙头一簇船。”“江潮薄天”与“北风三日”像是同一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它们同时又与“寂寞沙头”形成一种因果关系。这种明晰的逻辑感,恰巧反证了作者创作中,写景状物之间清醒冷静感觉意识,正是这种感觉意识导致了作品所显示出的客观感。

尽管这样,绝句前后仍含有某种承转演化的差别。前两句写的是客观实景,即此时此刻景象。后两句则有客观追溯中的现实推测。“北风三日”这显然在时间意义上表明一个过程,因而就不是即时之景,而是一种推测;“寂寞沙头一簇船”,这“寂寞”二字则完全是一种感觉,“感觉”在作者来讲只是自己所能感到的,而这里却把这种感觉贯于“沙头一簇船”,这除了讲“无人渡”的冷落外,更有讲船家的寂寞。同时也是为了突出与前面的对比:江潮连天,水面洪阔,北风凛冽,呼啸三日,就量而言都是巨大和扩张,这种巨大扩张表现在前面连续的三句之中,足见寒江之极,这样最后一句“寂寞沙头一簇船”轻轻挑出,便显得对比剧烈而突然,仿佛失去均衡而极不对称。其实这正是效果之所在,这种不均衡的对比形成一个统一体,正如中国画中于江天苍茫之间飘然一叶苇舟,使大小相谐,动静相适,对象双方在相互衬托间显出艺术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