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本诗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上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对此,谭嗣同刺激很大,感触甚多。他在《兴算学议·上欧阳鹄书》中说:“然事已糜烂至此,岂补苴所能了。”“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累兴,绕屋徬徨,未知所出。”真是废寝忘食,坐立不安。他认为祖国处于四邻瓜分之中,诗中所“感”的,正是面对祖国危亡时一个爱国者所抒发的忧虑和悲愤。
首句指出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销“春愁”。这“春愁”是上年春天签订《马关条约》带来的“愁”,是指对国事的无限忧虑。二句的“合”是“应”,“苍冥”即“苍天”。承接首句,既然世上无物可抵愁,只应向着苍天恸哭一场才能罢休了。三句是说对割地赔款,全国民众都痛哭。当时全国人口是四万万,以此喻全国民众。“天涯”,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神州”,即中国。末句是说:天涯海角哪里是中国呢!隐含祖国领土被瓜分、亡国灭种的意思。全诗抒发了诗人在祖国危难之际的忧虑和对清王朝卖国投降的愤慨,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