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采桑子》原文赏析

《夏完淳·采桑子》原文赏析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这阕《采桑子》主要抒写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暮春时节的一天,杨花柳絮在东风的吹拂下纷纷扬扬,弥漫于天地之间,它们无力地翻飞着,疲惫地飘荡着,不知所始,不知所止。忽而天空又飘起了绵绵细雨,雨打飞絮,落地滚成球状。小雨不停地飘落,东风无休止地轻轻吹度,楼上的人双眉紧蹙,默默地注视着寒风细雨中的这一切。

词的上片所描绘的就是上面这幅图景。词人从写景入手,着意创造一种黯然伤神的意境,它一下子把读者引入那凄迷愁苦的情境之中。“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李益《汴河曲》),“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季纷飞的柳絮的确是很易惹人愁绪的,文学史上它已成了文章之士寄托愁情的传统意象。词人在这里描绘“片风丝雨”中的“烟絮”这一特定景观,其情感特征也就自然地昭示出来。第三句重复上句——“玉点香球”,似特写镜头,突出映现风雨交加中柳絮的零落凄清之状。这一景物刻绘,既是客观的,也含有词人主观情感上的深刻寓意。容易想见,风雨飘摇、柳絮飘零,这一派暮春景象不正是大明江山日落西山、大势已去的形象写照吗?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隐喻着社会人事的凄凄惨惨。

“尽日东风不满楼”,巧妙点出词中主人公所在,使前面劈面而来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 这一幕幕都是主人公登楼所见。唐许浑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后世因之常以“风满楼”喻大变故到来前总有征兆。词人这里反用许浑的这句诗,强调“东风不满楼”,既是感叹“东风无力百花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期待大风暴到来、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而不得的失望与哀恸。这一句既已点出抒情主人公,下片也就自然过渡到他的抒怀。

下片由上片愁景转而赋愁情。尽管明朝上下大批爱国志士,包括完淳师陈子龙、父允彝及他本人,“艰辛历尽”,希图“复见天日”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然终究未能抵挡满人的铁骑,大明几百年的基业土崩瓦解,毁于一旦。这怎能不令一生披肝沥胆、至诚爱国的词人痛心疾首,愁肠寸断! 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词人又回天乏力、无可奈何,于是他只能痛哭流涕,将自己的一腔愁恨诉之于波涛汹涌、滚滚东流的江水。词中再吟“诉与东流”,加浓了词所表现的愁情,我们仿佛看到被亡国之痛折磨的词人正满腹忧愁地对着无尽的江水,长时间地低声哭诉。然而事实上“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

五代时,南唐曾在南京建都,后来被宋灭亡。明朝的结局很近似南唐。完淳抚今追昔,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所吟唱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显然是词人化用李煜的词句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无限悲哀。“万里”,强调愁之深广; “带”,突出愁的绵绵无尽。由于词人将愁情赋予了江水,而这种愁又至深至广,以致于万里长江都染上了愁色。这里词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移注到无生命的外物——江水之上,按照美学理论的常见说法,这是一种典型的移情手法。

这首词上片景,下片情,以景抒情,情随景生。作者身罹离难,满怀深情眷念故国,发为言辞,至为沉痛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