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渡江云》原文赏析
揭浩斋送春
名园花正好, 娇红殢白, 百态竞春妆。 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与试铅霜。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烂熳离披,似长江去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
同样写送春的题材,本词与梁曾的《木兰花慢》“西湖送春”迥然异趣,它们的氛围不同,情趣不同、格调不同,各有特色。
浩斋,是揭傒斯的书斋名。揭傒斯曾三入翰林,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吴澄与揭曾在翰林院共过事,两人都是名儒,志同道合,过往甚密。所以,吴澄到揭家的园林中游春,有感于时序代谢,略展遨游疏狂之态,尽情领略“良辰美景”,因而写下了《渡江云》“揭浩斋送春”词。
梁曾《木兰花慢》通篇写花落春归,本词则写繁花盛开,所以用“名园花正好”开端。首句总带下面五句,句句形容百花的色泽姿态,是“花正好”的具体描绘。红花娇艳,白花闹人,千姿百态,竞芳斗艳。红花绽开笑脸,似乎添上了酒晕,丰满的白色花卉,似乎涂上了凝脂。“谁与试铅霜”,这些花朵象是少女,有人在为她们涂脂抹粉,殷勤化妆。“诗朋酒伴”三句,是说逢此良辰,邀约诗友、酒友,流连于春光之中,观赏着名园里的百花。光是白天赏花还嫌不满足,因此,词人写道: “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秉烛而夜游,语见《古诗十九首》,联系本词的上下文意看,这里的“秉烛”还兼有赏花的意思,正如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词人不说“尽情疏狂”,却说是“未觉是疏狂”,正话反说。汉儒董仲舒专精学业,“三年不窥园”,后代学者以为榜样; 现在词人和朋友日夜赏花,所以要用“不妨”作自慰语,如此表达,辞婉意曲,将名儒尽情享受春天的美景,又顾虑社会舆论的心理状态和情趣,曲折委婉地巧妙地表达出来,很有分寸,恰到好处。
过片处,词意紧承上片,所以省去了主语“花”。“茫茫” 以下四句是说一年一度,鲜花如锦,璀璨纷繁; 繁花似浪,象江水翻滚。“但要教”二句,当此良辰,要教莺燕也尽情地在花间飞舞啼鸣,更增添几分春色,切莫要怨恨善于写诗的“卢郎”,他要将这番景色写入诗中,那就让他去写罢。词人担心春天又将要归去,所以向春发问,春天的答语是: “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他在说:我还不曾归去,让蜂蝶任意飞过东墙,在花丛里嬉戏;你们看,园里繁花年年盛开,象潘岳在河阳县里栽植的满县花。本词上、下片前面七、八句,都用直接写景的方法,描绘烂熳的春光。到了转入结句的时侯,就改换手法,上片用自慰语,正话反说的手法,下片改用问答式的句式,拟人化的手法,让春神回答词人的发问,以解除人们担心春归的疑虑。结句的“年年潘令河阳”,与首句“名园花正好”,字面上似无关连,而通过典故的运用,两相照应,自然妥贴。全词艺术手法的不断变换,以救平铺直叙之弊,显示出词人艺术构思的灵巧,因而词意脱落凡俗,更好地表现了词人身为名儒却又热爱大自然、富有审美情感的个性特征。
梁曾的送春词《木兰花慢》写在春光已逝的时刻,而吴澄的《渡江云》写送春,却写在春光烂熳也就是“何曾去”的时侯,词人与“诗朋酒伴”尽情获取春光美的享受,写出他们流转风光、秉烛夜游的狂态,更发人深省,愈益显出春光之短暂。吴澄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了吴词氛围浓烈、情趣狂放、格调婉丽的艺术特色,是历代送春词中别具匠心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