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木兰花慢》原文赏析
拥都门冠盖,瑶圃秀,转春晖。怅华屋生存,丘山零落,事往人非。追随、旧家谁在?但千年辽鹤去还归。系马凤凰楼柱,倚弓玉女窗扉。
江头花落乱莺飞。南望重依依。渺天际归舟,云间汀树,水绕山围。相期、更当何处,算古来相接眼中稀。寄与兰成新赋,也应为我沾衣。
这首词是何时所作,为何事而作的呢?吴庠《遗山乐府编年小笺》说:“此癸巳汴京破后作,故后结用庾兰成《哀江南赋》,前结‘系马’、‘倚弓’二句,即用赋中语。”又引《遗山集·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去去江南庾开府,凤凰楼畔莫回头”句为证。按吴氏之说是可信的。这首词正是金哀宗天兴二年癸已(1233)春蒙古兵进入汴京之后,元好问以金朝官员成为俘虏等待发遣时所作。
元好问生于金朝末年,当时蒙古南侵,金朝微弱。金宣宗于贞祐二年(1214)南迁汴京,以求偏安。元好问亦于贞祐四年(1216)自故乡秀容避兵渡河,时年二十七岁。元好问后来举进士及第,曾任地方及中央官,但却是低级的。他忧时有心而报国无门,一方面希望金朝能够振作,抗击蒙古,而更担心的则是金朝终将被蒙古所攻灭。他的这种心情经常表现在作品之中。哀宗天兴元年(1232),蒙古兵围攻汴京,元好问时为左司都事,困于围城中。次年春,金守城将崔立以城降于蒙古,蒙古兵进入汴京。这时金朝灭亡已成定局,元好问多年来忧惧之灾难终于降临,他自己也成为亡国的俘虏,等待发遣,心中当然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作了这首词。
元好问于是年四月二十九日出京(《遗山集》卷八),此词中“春晖”、“花落乱莺飞”等语都是写春景的,大概是出京前所作。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很高妙,并不明显地直说国亡,而是用比兴蕴藉之法,腾挪跳宕之笔,不即不离,时隐时显,以寄托其悼念亡国之沉哀深痛。开头三句是说,汴京表面上依旧繁华,而“怅华屋”三句忽然一转,借用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诗句,以人之死喻国之亡。下文“辽鹤去还归”,是用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所载的神话故事,丁令威学道千年,化鹤归来,慨叹故乡“城郭如故人民非”。词中借此隐喻金亡之后,如有遗民重来汴京,将会有辽鹤归来之感。“系马”二句是借用庾信(小字兰成)《哀江南赋》“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马于凤凰楼柱”句意。庾赋此二句是指侯景攻陷建康后,其兵士蹂躏梁朝宫庭的情况,元好问则借以比喻蒙古兵士进入汴京后对于金朝宫庭的蹂躏。下片宕开,借伤春惜春以喻亡国之痛,笔势更为空灵。刘熙载说:“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不入,而于其间传神写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动。”(《艺概》卷四)元好问此词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江头”以下五句写远眺春景以寄托其缥缈幽怨之情。“相期”二句,则是慨叹国亡之后难以复兴,就象人间离别之后难以相期重遇。结尾处才用“兰成新赋”的字面点出亡国的悲哀。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善于运化古人诗文成句。“怅华屋生存”二句是运化曹植诗;“系马”二句是运化庾信赋;“江头花落乱莺飞”句是运化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渺天际归舟,云间汀树”二句是运化谢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算古来相接眼中稀”句是运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运用古人诗文成句入词,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词境趋于浑厚。
元好问的词以疏快豪健见长,有时失于质直显露,而这首《木兰花慢》词则是浑融深蕴,哀怨苍凉,具有纳兰性德论词时所向往的“烟水迷离之致”,读起来使人有凄惘之感,如闻呜咽之音,可谓词中的《哀江南赋》,的确是《遗山乐府》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