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沁园春》原文赏析
雁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高启《沁园春》(木落时来)词意
历来许多明词选本,都选了高启这首《沁园春》,可见其脍炙人口。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物词不太好写,写得太露了,嫌浅薄;写得太隐晦,又嫌窒碍。高启此作,不露不晦,不薄不窒,可谓恰到好处。
开头三句“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说大雁在树木落叶的秋天飞来,百花开放的春天飞走,年年如此。这当然是站在南方的角度来观察的。这三句点出雁为候鸟的主要特点,很是贴切。接下去是一个扇面对:“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南楼,其面朝北,正对着大雁飞来的那个方向。鸿雁传书是诗词中常用的故实,“信”即“信使”,“望信”也就是企盼大雁带来远方亲人之书信的意思。“西窗”、“夜雨”两句,化用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意。李诗是写寄给妻子的,词人由此翻出一意:闺中人夜闻雁唳,西窗梦惊,夜雨灯前,无人共语,好不凄凉!这四句由佳人于夕阳中搴帘南楼,望雁望书不至,写到闻雁夜惊,全用侧笔写雁,不离咏物之题,却又有影影绰约之妙,同时也渲染出凄迷的氛围。下面又改用正笔写雁:“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大雁在空中排成“一”或“人”字,好象以天为纸写下的遒劲墨书,那横,那一撇一捺,斜贯月夜星空。它们喜爱群体生活,总是几十只一群,构成一个严整的阵容,说“战霜”,是突出它们的坚强,为了生活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你看,这雁阵冲破了潇湘的万里长天,多么壮观!潇湘二水在湘中交汇,湘中衡阳有回雁峰,相传大雁南飞到此为止,故前人诗词写雁多用“潇湘”字,如唐钱起《雁》诗“潇湘何事等闲回”之类。歇拍三句,复由壮丽降为萧瑟,词意又一跌宕:“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这雁阵不幸被狂风吹断了,三三两两地向地面落去,好象筝柱斜斜地排列在筝面上。古人习以雁形容筝柱,如李商隐《昨日》诗:“十三弦柱雁行斜。”此则以筝柱倒喻大雁,甚妙。
下片承上写雁落在地面上以后的情形。它们落下来,实际上是想找个适当的地方睡眠,所以说:“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大雁一般多栖息于芦苇丛生的浅水岸边,便于隐蔽,也便于觅食。下文又一折:即使在这比较安全的地方,也未必能高枕无忧。你看,“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时局不宁,仍有战事,城头戍角呜呜长鸣,搅得它们不得安憩,不时要飞起避祸;此外,渔船的灯火也在附近闪烁,照得它们在睡眠中都发愁。这些句子写得飘洒自如,情景逼真,而且都和大雁的生活密切相关。下三句更进一步,揭示世路艰难、人情险恶,叮嘱大雁要提高警觉性以免遭到暗算:“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间关”形容道路艰阻。词人提醒大雁,觅食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只顾贪吃田间遗留下来的禾谷,停留在地面是很危险的。“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这里有取于《扬子法言》:“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词人深情地嘱咐道:大雁啊,你们应该高飞入云霄,让那些射雁的猎人无可奈何,站在那里,望着云海茫然若失吧。
读到这里,我们总算领悟了什么。固然,这首词通篇是写雁,而且写得非常生动、贴切,充满着感情,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词止于此,尚不能臻上乘。应该说,在雁的意象中,词人还注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慨。也就是说,词是有寄托的。试看词人对雁儿的谆谆告诫,难道仅仅是对鸟类安危的关心吗?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对于世道人心之诡谲莫测的忡忡之忧。很明显,他是以雁为喻,自求警惕,庶几做到远祸全身。然而,他毕竟是一介书生,对于封建专制的暴君是无可奈何的,防不胜防,终于不慎以诗文得罪了明太祖,惨遭杀戮,思之令人扼腕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