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姽婳词三首》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红楼梦诗词鉴赏《 姽婳词三首》其一:七绝·林四娘(1)(贾兰)

其一:七绝·林四娘(1)(贾兰)



姽婳(2)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3)

捐躯自报恒王后(4),此日青州土亦香(5)!



【注释】

(1) 林四娘:明代人,野史人物,关于她的传说,在清初的笔记小说中有记述,如《聊斋志异·林四娘》、《池北隅谈》卷二十一等。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等均未提到她参与对农民军的战事。这些笔记小说中都提到林四娘鬼魂自述诗,诗中有一句“红颜力弱难为厉”,似乎说的是“战事”,但意思模糊,不足以证明林四娘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事。

(2) 姽婳(guǐ huà):形容女子娴静美好。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这里指林四娘文静与勇武兼备。

(3) “玉为”句:玉为肌骨,形容林四娘娇美姿质。铁为肠,形容林四娘勇武精神。

(4) “捐躯”句:林四娘自从捐弃生命(为恒王而战死)报答恒王之后。恒王,又称衡王,《明史》载,为宪宗第七子,孝宗封他到青州(府名,明初设立,治今山东省青州市)。

(5) “此日”句:此日,指林四娘捐躯那天。土亦香,土地变得有香气了(赞美之词)。亦,作语助,用于句中。

【译文】

明代女将林四娘,别看她一副安娴文雅的样子,一上战场就勇敢威武无比,她真是冰肌玉骨女儿性与铁石心肠须眉精神兼备。自从那天她甘心情愿捐弃生命报答知遇恩人恒王之后,青州的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芳香!

其二:五律·林四娘(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1)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2)

自谓酬王德,谁能复寇仇(3)?

好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4)!



【注释】

(1) “红粉”二句:红粉,原指胭脂与铅粉,女子化妆品,引申指女子。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诗:“偶发狂言惊满坐,三重红粉一时回。”不知愁,指一般妇女不知道忧愁,犹言胸无志向(与林四娘比)。将军,指林四娘。意未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报答恒王而战)而不罢休。

(2) “掩啼”二句:掩啼,掩面啼哭,这里有掩住(忍住)哭泣的意思,形容林四娘出战时的悲壮。绣幕,林四娘的营帐。抱恨,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出青州,带兵奔出青州。

(3) “自谓”二句:酬王德,报答恒王的恩德。复寇仇,消灭敌寇为恒王复仇。全句意思:林四娘虽有报答恒王,为恒王复仇的志向,但势单力弱,不能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4) “好题”二句:好题,可以、值得题(林四娘的忠义墓碑)。风流,指林四娘生前杰出不平凡、有大作为(赞美之词)。

【译文】

一般女子缺乏志向、不知忧愁的多,女将林四娘志向宏大,一心要为知遇恩人恒王报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她忍住悲哭离开营帐,怀着对敌人的仇恨率领女兵奔出青州。自以为可以报答恒王的恩德,可是谁能够以少敌众报仇雪恨?林四娘战死了,值得将她的坟墓题为“忠义墓”,千古以来的巾帼英雄,数林四娘最是杰出风流!

其三:长歌行·林四娘(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1)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2)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3)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4)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5)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6)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7)

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8)

青山寂寂水澌澌(9),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10)

不期忠义明闺阁,情起恒王得意人(11)

恒王得意数谁行(12)?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13)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14)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15)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16)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廓家乡隔(17)

星驰时报入京师(18),谁家儿女不伤悲(19)!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20)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21)!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余意尚彷徨(22)



【注释】

(1) “秾歌”二句:秾歌艳舞,形容歌舞精彩绚丽。秾(nóng),繁盛艳丽的样子,多指花草。不成欢,算不了欢心事。列阵挽戈,排列阵势,手执兵器。为自得,是自己得意的事。

(2) “眼前”二句:眼前,眼前的“列阵挽戈”(操练)。不见尘沙起,因仅仅是操练,故“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指林四娘俏丽的身影。

(3) “叱咤”二句:叱咤(chì zhà),形容林四娘带领女兵操练时呼喊声高,有威势。口舌香,林四娘与女兵口里的清香。霜矛雪剑,形容长矛刀剑闪亮如霜雪。娇难举,形容林四娘与女兵毕竟是娇弱女子,难以举起沉重的兵器的样子(极言操练受苦受累,怜惜之词)。

(4) “丁香”二句:丁香结子,喻指腰带束在腰间打个结。丁香,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地方,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芙蓉绦,绣上荷花的腰带。系(jì),打结,扣住。这里指佩挂(宝刀)。全句描写林四娘女将装束。

(5) “战罢”二句:战罢,指操练完毕。夜阑,夜深。心力怯,形容疲乏无力。污鲛绡,弄脏了绢帕(操练完毕,身上胭脂香粉汗水粘和,用绢帕擦拭)。

(6) “明年”二句:明年,第二年。流寇,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辱称。走山东,指农民军来到山东。强吞虎豹,形容农民军像虎豹一样强暴;势如蜂,气势如一群马蜂(诗句意思明显带有贬义)。

(7) “王率”二句:王率天兵,恒王率领官兵(“天兵”,褒义)。一战再战,多次作战。

(8) “腥风”二句:腥风,带有血腥味的风。吹折陇中麦,吹断田里的麦穗。旌(jīng)旗,旗子。虎帐,对恒王营帐的赞美称法。虎帐空,恒王的营帐空了,是说恒王战死了。此处与史实不符,《明史》载,恒王于“嘉靖十七年薨”。

(9) 水澌澌:流水的声音。澌澌,详见第一回《嘲甄士隐》注释(2)。

(10) “青州”句:青州落到农民军手里就完蛋了(视农民军为洪水猛兽)。皆灰尘,都化作灰烬。

(11) “不期”二句:不期,想不到。明闺阁,从闺阁中得到彰明(显扬)。情起,情由起自(对恒王的忠义)。恒王得意人,恒王称心如意的人(即宠爱的人)。

(12) 数谁行:数哪个人。数,计算、比较起来最突出。行(háng),用在人称代词后,即指此人。《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这小贱人不来我行回话。”我行,向我,我这里。高明《琵琶记·宦邸忧思》:“我衷肠事说与谁行?”谁行,谁,哪个人。

(13) “号令”二句:“号令”、“驱”为互文,即号令、指挥秦姬与赵女。驱,驾驭,役使,引申为指挥。王安石《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秦姬、赵女,代指来自各地的美女,她们都是恒王的姬妾,也是林四娘带领的女兵。秾桃艳李,喻指这群女兵。临疆场,到达战场。

(14) “绣鞍”二句:绣鞍,都是女将女兵,故称她们的马鞍子为绣鞍。绣鞍有泪,马鞍上有泪痕。春愁重,她们的悲愁沉重(因恒王已死)。春,代指林四娘和女兵。铁甲无声,指夜间偷袭,不弄出声响。夜气凉,夜色黑沉凄凉。全句描述林四娘带兵出战的悲壮、艰苦。

(15) “胜负”二句:自难,自然难以。誓盟生死,发誓立盟同生共死。前王,恒王已死,故称“前王”。全句意思:林四娘与率领的女兵发誓立盟,不管胜利还是失败,同生共死,来报答恒王的恩情。

(16) “贼势”二句:贼势,指农民军的势头(连同“猖獗”,都是贬语)。柳折花残,喻指林四娘与女兵们纷纷战死(赞美惋惜之词)。血凝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以“碧血”称为正义而流的血。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这里称颂林四娘等女将女兵的忠义精神。

(17) “马践”二句:胭脂,喻指林四娘等女将女兵。城廓,城的外墙,这里代指林四娘等女将女兵战死之地。家乡隔,与家乡隔离,意谓她们战死了,永远不能回家乡。

(18) “星驰”句:星驰,马奔驰如流星,极言快速、紧急。时报,报告当时的消息,指林四娘兵败、战死。京师,京城,代指朝廷。

(19) “谁家”句:哪一家的青年男女不为林四娘悲伤、惋惜。这句意思:林四娘的事迹得到广泛的同情和钦佩。

(20) “天子”二句:愁失守,担忧青州失守,指被农民军占领。文武皆垂首,文武百官都低下头,表示没良策。

(21) “何事”二句:何事,何故,为什么。朝纲,朝廷的纲纪。全句意思:文武百官无能,比不上一个闺中美人林四娘(反衬出林四娘的杰出、不平凡)。

(22) “我为”二句:长太息,长久地深深叹息。太,很、极。歌成余意,诗歌写成而意犹未尽。彷徨,走来走去,心神不定的样子,表示仍沉浸在对林四娘(钦佩、惋惜)的情感之中。

【译文】

明代青州有个恒王,他崇尚武艺军事又爱女色,于是命令宫中的美人练习骑马弯弓,学习布阵打仗的本领。美女们精彩绚丽的歌舞算不了欢心事,列队布阵、手执兵器进行操练,才是恒王得意快乐的事。

美女们在宫中挑灯操练,眼前虽不见飞扬的尘沙,红灯光里但见一员女将的俏姿丽影闪现;她和女兵们大声呼喝,似乎闻得到她们口舌间的清香,霜雪般发亮的长矛刀剑举在手中,大有娇弱不胜的样子。

安娴文雅的林四娘,锻炼成了一员勇敢威武的女将。她换下长裙着装利索,荷花绸腰带打个丁香结,佩挂的不是珠宝饰物而是宝刀。她与女兵们时常操练到深夜,十分疲倦无力,满身是胭脂香粉汗水粘和的污迹。

这一年有一股流寇窜到山东,一路上凶恶强暴如虎豹,闹哄哄似一群马蜂。恒王想要剿灭他们,率领官兵前往镇压,谁料多次交锋,均告失败。仗打得十分惨烈,带有血腥味的寒风将田里的麦穗都吹断了;恒王战死,惨淡的日光徒然照着破碎的帅旗,主帅营帐中已空荡无人。

远处青山寂寂无言,近处流水澌澌哽咽,正是恒王率兵苦战不支,最后战死的时候,战场上一片狼藉。滂沱大雨淋浇白骨,汩汩血流染红野草;只有屈鬼守着冤尸,凄凉寒夜,乌云遮住月亮,夜色特别的昏暗。

恒王主帅一死,余部将士都成了无头苍蝇,只管自己逃跑保命,眼见着青州落入流寇手中,一切都将化作灰烬。想不到的是,忠义两字从闺阁中得到彰明,出于报答恒王恩情挺身而出的,正是恒王生前的宠妃。

恒王生前最称心如意的妃子,要数哪一个?文雅威武兼备的林四娘。她号令一群曾跟随她操练军事的宫女——她们原是从秦、赵等各地来的美人,都成了恒王的姬妾,并都受了恒王的恩德——一齐奔赴战场。她们跨上绣鞍沾满泪痕的战马,怀着沉重的悲愁,在凄凉寒冷之夜,悄无声息地向敌人发起进攻。胜利或者失败自然不能预先确定,但不管胜败如何,林四娘等女将女兵发誓立盟,同生共死战斗到底,以报答恒王生前的恩情。

流寇势头正旺,凶猛而无所顾忌,林四娘她们斗不过,全部战死了,如杨柳被掐断、鲜花被摧残,鲜血凝化成碧。战马踏过她们的尸骨,散发着余香,她们的魂灵依附在青州城外的土地上,永远地和家乡隔离了。

流星快马赶赴京城,将林四娘兵败及阵亡的消息报告朝廷,这样的事哪家的青年男女听了不感到伤悲!可是皇帝知道后,惊慌失措的只是担心那青州会失守,满朝的文武百官也都没有办法,一个个低下了头。

文武百官为什么订立国法纲纪?看来用处比不上一个闺中美人林四娘的作为!我不禁唏嘘感慨,为安娴文雅与勇敢威武兼备的林四娘,为她的忠义和牺牲精神长久地深深叹息,诗歌写成意犹未尽,心里仍不能平静。

【鉴赏】

在“晴雯被逼死”、“宝玉忙着祭奠”情节中间,插入“歌咏林四娘”情节,是一个失误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安排“歌咏林四娘”情节,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都是一个失误。

第一,离历史事实太远。虽说小说可以虚构,但以历史为题材的创作,必须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不能有大的、根本性的出入。清初的一些笔记小说中对林四娘颇多记述,但均未提到她参与对农民军作战的事。曹雪芹安排了一个“歌咏林四娘”情节,说她参与对农民军的战事,这就与历史事实有了大的、根本性的出入。在今天看来,这对于林四娘是“致命”的。参与对农民军的战事,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站在了被统治者农民的对立面;参加镇压农民起义,那是刽子手行径。林四娘并没有这种事实,硬说她有,是对林四娘的不公,是对林四娘进行诬蔑。

第二,情节安排不合理。“歌咏林四娘”情节之前是:晴雯被逼死,宝玉十分悲痛伤心,前去拜祭“扑了一个空”;之后是:宝玉在悲伤无奈的情况下撰写追悼晴雯的长篇祭文《芙蓉女儿诔》,并连夜进行祭奠。插在中间的“歌咏林四娘”情节与前后情节不搭界,处于独立、游离状态。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不自然、不连贯、不合理。

第三,有损宝玉的形象。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人是完全对立的艺术形象,贾政代表的是正统封建统治阶级,满脑子装的是封建专制思想,宝玉是这个阶级的叛逆者,头脑里具有民主主义思想。但在“歌咏林四娘”情节中,宝玉所作的歌咏林四娘的长篇诗,既歪曲了林四娘的历史事实,又在假想中对参与平定农民起义的林四娘,竭力进行赞美、歌颂,大书特书她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忠义精神,以及她对农民军作战表现的异常悲壮、可歌可泣的事迹,而对农民军则是咒骂得一塌糊涂。在“歌咏林四娘”情节中,贾政、宝玉父子两人的思想倾向性、人生价值观、审美情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有损于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贾宝玉的形象。曹雪芹本人的民主主义思想也因此要扣分。

有些红学家指出,“歌咏林四娘”情节在《红楼梦》小说的艺术结构上是多余的,是一处赘笔;同时猜测曹雪芹可能另有深意,根据“脂戚本”在这一回的批语“此文以《芙蓉诔》为主,以《姽婳词》为宾”,猜测这个深意是:曹雪芹想以林四娘来衬托晴雯,也就是说将晴雯比作林四娘。有专家说,如果是这样,非但没有起到衬托作用,相反暴露了曹雪芹思想的矛盾性。专家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试想,晴雯是奴婢,林四娘是王妃,又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她不同于大观园中众多主子身份、悲剧命运的女子,两个阵营里的人根本无法衬托、无法进行类比。

依我的看法,将“歌咏林四娘”情节换成“贾政检查宝玉功课”情节,就显得自然、合理了。第七十回曾写到贾政有书信捎回家(其时是农历三月初),说是六七月份回京。宝玉虑及父亲回来检查功课,他自己又是埋头临帖补字篇,又是温习应读之书,探春、宝钗、黛玉也都帮助他临写了不少字篇,凑齐了数目。不久又传来消息,说是皇上又有新差事,贾政将延至秋后方可回来。至第七十五回,贾母带领众人过中秋节,其中有贾政,即贾政如期回家了。但除了在这次中秋节夜宴上,大家做击鼓传花游戏,宝玉受罚,贾政要宝玉即景作一首诗外(对此首诗,贾政点头表示满意),又至第七十八回贾政下令宝玉等三人各作一首歌咏林四娘的诗,其间曹雪芹并没有写到检查功课一事(直到第八十一回,高鹗才又安排贾政问起宝玉功课,并决定送宝玉进家塾情节,那是另有意了)。与其安排“歌咏林四娘”情节不合理,倒不如安排“检查功课”情节显得合理。一则前面作过铺垫;二则贾政、宝玉父子两人本来就是对立人物,此时宝玉因为晴雯之死而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正在忙着设法祭奠,贾政不早不迟提出要检查他的功课,表明父子两人的对立性、矛盾冲突性无时无处不存在。至于这一回回目句子的对联式也是可以解决的:检查完功课,贾政也是叫宝玉作一首咏史之类的诗,宝玉敷衍应付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