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简称《诏问》)是一首五言古诗,陶弘景30岁左右所作。

齐高帝招贤纳士,广邀文人,得知陶弘景博学多才,隐居茅山,于是颁诏相问: “山中何所有?”不料诗人呈上这样一首短小玄虚的答诗。若视此诗为答复君主之作,其前一联中一问一答,颇有毕恭毕敬的态度,但后一联却一叹一憾,不无故弄玄虚的刁钻口吻。陶弘景借白云之美“不堪持寄”为由,赋似答非答之诗,既未落得“诏问不答”的轻君罪名,又未做个“受宠若惊”的御用文人。据传,高帝并未动怒,对其机智与正直备加赞赏。更何况, 《诏问》小诗中还别有一番值得他玩味的情趣呢。

原本是为君者探臣之深浅,却变成为臣者试君之厚薄。其巧其妙,不亦乐乎?

《诏问》的明显特点是: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却朦胧迷离, 所谓“意境”者无从捉摸。山云何以可怡悦?其美未见。人们可以怎样怡悦?其状未描。 “自怡悦”与“不堪持寄”,二者虽略及山云之美,然而却不是在描状,而是在理喻:其一暗示此美不可通感,另一暗示此美只可亲临享得。世上确实有《诏问》这般难以描状之美,故读者只能感知其事而无法感受其真实情状。诗之“神似”、 “形似”之说,皆谓可感受之美。《诏问》诗中的山云之美,既无以称“形似”,又无以称“神似”,却是某种捉摸不定但又魅力非凡的美的意念。这种超验(先验)性质的美感,在“形象艺术时代”是难以被普遍接受的,但是不容置疑,它却是普遍存在着的。即使说中国古典诗论未论述这种美,也不可否认《诏问》这类诗已经体现了这种美。不具形象的山云美使人产生的是一种美欲,即意念,它引人们去求索,去追寻,由此而构成一种同样能够产生美感效应的审美形态。

庄子悟言: “文不尽言,言不尽意。”《诏问》可为进一步作解:不尽艺,艺不尽美。陶弘景以其“不尽美”的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这种空间里,可以尽情地追求一种想象中的快感。毫无疑问,《诏问》小诗给现代美学的,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