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宋·黄机》赏析

宋·黄机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绿鬓将军思下马,黄头奴子惊闻鹤。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

狂鲵剪,於菟缚;单于命,春冰薄。正人人自勇,翘关还槊。旗帜倚风飞电影,戈鋋射月明霜锷。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

从《全宋词》所录黄机近百首词作来看,多有描写景观、花鸟的词作,表现出委婉、轻柔的风格。而其间所见《满江红》之类描写军旅、忧国之作,又以雄健、豪放形成特色。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其词作与岳飞之孙岳珂及辛弃疾都有唱和,受岳、辛词风的影响;二是当时南宋军民抗金热潮高涨,中原人民抗金斗争此起彼伏,这样的民族精神状态使词人受到潜移默化,促成其词风的变化。

词人目睹开禧北伐前夕威武雄壮的南宋“万灶”之师,以“貔貅”比喻摩拳擦掌的抗金将士,极写人数之众,士气之高。这样一支军队将直扑敌占区,扫清关中地区(今属陕西)和洛阳一带(今属河南)的金贼。这是词人思想的自然流露,也是词人对北伐宋师的祝愿。接着,词人运用点睛传神之笔,描写宋师出征时的情景。“长淮路”,写空间,尽现长江至淮河数百里“万灶”急行的雄壮气势。“夜亭警燧”与“晓营吹角”对列,写出征前亦或是出征时军队夜晚与白天动员全军的典型标记,夜间烽火亭燃起了烽火,天明营地吹起了号角,彻夜烽火连天,号角破晓劲吹,气氛极为紧张。“绿鬓”以下二句,词人转写在宋师北伐的巨大声威的震慑下,敌将思降,敌兵丧胆。“绿鬓”指黑发,此处代指青壮年。“下马”,指投降。“黄头”指戴着帽子的金兵。“奴子”与前句“将军”对应,又是词人对金兵的蔑称。“闻鹤”取“风声鹤唳”之意。《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将思下马,兵惊闻鹤,既总写了敌军整体上一触即溃的颓势,也写出了敌军官、兵的不同心态,做官的迫于上命只能够“思”,在心中盘算;士兵则无所顾忌,闻鹤而“惊”,闻风即逃。此二句虽系想象之词,而描摹形态极为逼真传神,尤如亲眼所见。“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是词人向中原父老遥寄心志,希望其认清当今宋、金实力转化,我盛敌衰的形势。

过片承上“今非昨”之意,词人纵情放笔写道:“狂鲵剪,於菟缚; 单于命,春冰薄。”三言四句,节奏紧凑,一气而贯之。前两句复比叠义,痛快淋漓地表述心愿:剪除那凶似狂鲵的金国,缚住那恶如虎狼的贼寇,于宋师和中原百姓可谓是字字号角。后两句是词人纵观时事,对金国命运作出的无情判决。单于之命,薄如春冰,金亡之日,近在眼前。无疑是给金国敲响丧钟。至此,词人情不自禁,大笔直写群起抗金的壮阔、热烈的场景。军民人人自告奋勇,各种兵器起落、转旋,锋锐、光寒,战旗倚风飘荡,闪电般飞掠向前。词人的胸臆得到尽情抒发之后,转念发出警世之言:“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不要让金国这株“榆柳”将秋寒再堵塞于宋国之门,而摇落满地悲哀。词人一方面坚信金国必亡,在为宋师和中原人民的抗敌斗争呐喊助势,另一方面怀有对战局有反复的忧虑,告诫人们切不可麻痹轻敌,留下后患。可见词人对时局的现状和趋势虑之极深,看之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