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秋水》原文与翻译、赏析

散文赋《秋水》原文与翻译、赏析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

〔注释〕

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时至,按季节到来。时,指时令、季节。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川,河流。河,黄河。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泾,通。④两涘(si似),两岸。渚(zhu主),水中的沙洲。崖,高岸。辩,同“辨”。⑤于是焉,同“于是乎”,意为因此么。焉,语气词。河伯,黄河之神。相传姓冯(ping凭)名夷。欣然,高兴的样子。⑥旋,掉转。面目,指头部。⑦望洋,也作“盳洋”、“望羊”,仰视的样子。若,海若的简称,海神名。⑧野语,俗语。⑨道,道理。百,泛指事物之多。⑩莫己若,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若,如,像。己是若的宾语。(11)且夫,发语词,常用于一个论点的开头,表示将进一层发表议论。少(shao),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即“以……为少”。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字。轻,也是意动用法。即“以……为轻”。伯夷,商代末年孤竹君的长子。起初孤竹君指定次子叔齐作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后来兄弟两人又反对周武王伐商,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忠心,结果都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们为义士。(12),穷,尽。(13)殆(dai代),危险。(14)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15)拘,束缚,局限。虚,同“墟”,指居住的地方。(16)夏虫,只有在夏天才能生存的昆虫。笃(du堵)于时,被生活的时令所限制。笃,作固解,引申为限制、局限。(17)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寡陋的人。束,拘束,束缚。(18)尔,你,你的。丑,鄙陋,低劣。(19)大理,大道理。(20)尾闾(lu驴),相传是海底排水的地方。泄,泄漏。已,止。虚,空。(21)江河,长江、黄河。(22)自多,自满。(23)自以,自知。比形,具有某种外形。阴阳,这里指气而言,中国古代有一派哲学家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阴阳两气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24)方,正。存,这里指存有……想法。奚,怎么。(25)礨(lei磊)空,小孔穴。一说是指蚁穴。大泽,大湖泊。(26)中国,指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原地区。(27)稊(ti提)米,小米粒。大仓,储存粮食的大仓库。(28)号物,称呼物品。数,多。人处一焉,人类只不过是居于万物中的一种。处,居。下文的“人处一焉”,是说个人只是九州所有的人中的一个。(29)卒,尽、所有。九州,相传中国古代曾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但九州的名称各书记载不同。(30)豪末,指毫毛的末梢。豪,通毫,长而尖锐的毛。(31)五帝,指传说中的五位古帝王。即黄帝、颛顼(zhuan xu专须)、帝喾(ku酷)、尧、舜;一说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连,所连续统治。“连”和下句的“争”相对举,含有禅让的意思,相传舜以前的帝位都是主动相让的。(32)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和周代的文王、武王。这三位君主都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争,争夺。(33)任士,承担重任的贤能之士。劳,勤劳。(34)尽此矣,都不过尽同于毫末罢了。这是说上述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所连、所争、所忧、所劳,虽然都是天下大事,但拿它和整个宇宙相比,就如同马体上的毫末那样微小了。(35)辞,辞让。之,代词,这里都指天下。(36)向,从前往昔。

〔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之一,全文运用七个寓言故事来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秋水时至》则是其中的第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表现道家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本篇只节选了河伯与北海若之间的第一次问答,但仍能体现出《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形式将抽象深奥的哲理讲得形象可感的艺术特色。

按照周朝历法,“秋”正是涨水季节,此时黄河水面宽阔,浩浩荡荡,河伯于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不禁志得意满。可他顺河东行,却看到“不见水端”的北海,才知道自己的夜郎自大。河伯又失落又惭愧,便向北海若老老实实地坦陈了自己所想所感。这样寥寥数语便将河伯始则骄傲自满,继则悔愧交加的由喜到叹的过程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来,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充分认识到这个由自满到谦虚的转变中的形象的艺术魅力。

正因为河伯有这种谦虚的品性,北海若认为他是“将可与语大理”的人,便层层类推,讲了一通相对主义的宏论:与河水比起来,海水是很大了,但比起天地来,又不过像小石小木在大山里一样;四海与天地相比,中国与四海相比;人类与万物相比,个人与人类相比,都不过像马体上的毫末那样渺小。甚至五帝三王,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如此。

本来,我们看问题总是要与某个参照系作比照的。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是正确的,也是极有意义的。单就这个寓言故事而言,它阐明了一切有限大的事物都不过是无限大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对于反骄破满极有启发,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北海若的层层推理脉络清楚、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但是,若从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的整体来看,我们会发现它走向了一个极端,将相对性扩大到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的相对主义,对河伯欲“大天地而小毫末”的想法也予以否定,否认事物之间有质的差别,这就走向了虚无主义。诚然,天地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也不算大,毫末相对于“至小”也算不上小,但天地与毫末之间毕竟还是有绝对数量的大小的,这种相对之中的绝对也是不容抹煞的。《庄子》论理的层层推进极有气势,容易令人眩惑,不仔细分析就不能发现它理论上的错误,从而陷入认识论上的虚无主义,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仅从我们节选的第一次问答来看,它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道理,对破除骄傲自满有启发教育意义。从艺术上讲,它运用寓言方式将抽象的哲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具体的描述则形象生动,写黄河是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气势宏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茫无际涯,意境开阔;写河神是由喜到叹,由骄傲自满到谦虚好问,形神兼备,生动可信;写北海若则以他滔滔不绝的雄辩和推理显示出他的胸襟开阔,思路清晰,俨然是一位洞穿宇宙的睿智哲人。本篇很好地体现了《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生动活泼,想像丰富,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