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沈园》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沈园》原文与翻译、赏析

[宋] 陆 游



其 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陆游原娶表妹唐琬,感情很好。因婆媳不和,被迫分离。唐琬改嫁赵士程。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两人在沈园偶然重逢,唐琬以酒肴款待。陆游非常伤感,在园壁上题了一首《钗头凤》。不久,唐琬抑郁而死(事见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耄旧续闻》)。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春,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旧地,感伤往事而作此二首诗。沈园,故址在今绍兴禹迹寺南。②画角,古乐器,出自西羌,形似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因外加彩绘,故名。古时多在军中用以警昏晓,发声哀厉高亢。③惊鸿,比喻美人的体态轻盈。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李善注:“翩翩然若鸿雁之惊。”后亦作美人的代称,这里指唐琬。

其 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①,沈园柳老不吹绵②。

此身行作稽山土③,犹吊遗踪一泫然④。





〔注释〕

①香消,指唐琬的死。四十年,举成数而言,实已相距四十四年。②绵,柳絮。③稽山,会稽山,在今绍兴东南。④泫(xuan眩)然,黯然流泪的样子。



〔分析〕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写过成千上百首激昂慷慨、气壮山河的雄伟诗篇。但是,他也是一位感情真挚的男子汉,为了他自己不幸的婚姻和心爱的前妻,曾经写过好多篇缠绵悱恻的诗词,《沈园》就是其中著名的二首。

陆游青年时期和他表妹唐琬结婚,两人伉俪情深,感情弥笃。但他母亲不喜欢这个媳妇,在封建家长制的高压下,被迫拆散鸳鸯。之后,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另娶王氏。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春,陆游在沈氏园林中邂逅唐琬夫妇,唐琬殷勤以酒肴款待,陆游更为伤感,在壁上题了《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一首。唐琬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注〕。分手以后,唐琬不胜悲痛,忧郁而死。陆游则始终不忘与唐琬的一片真情。

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陆游重游旧地,虽然时隔四十多年,但与唐琬在这里相见的一情一景,仍然历历在目。这位七十五岁的老翁,满怀凄怆而又感情真挚地写下了这两首诗。

第一首即景生情,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城上斜阳画角哀,”写的是环境。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时间的本身就带有伤感的情愫。这时,一阵阵哀怨的军号声远远传来,更是加深了环境的凄楚。“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一句就是以景托情,为全诗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沈园非复旧池台。”写的是景物。沈园早已三易其主,景色全非。其实,陆游曾经多次来此寻找往日的回忆。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他也曾到此忆旧,写下了“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短长”的诗句,深情地怀念着黄泉之下的前妻唐琬。这次再到沈园,池台的旧容旧貌虽然早已非复旧观,但陆游怀旧情思,则是日久弥深。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写的是回忆。桥下的春水,绿波依旧。想当年,唐琬的倩影曾经在这涟漪的水波中映出闪人的光彩。“惊鸿”是年轻女子美貌的象征,曹植《洛神赋》曾有“翩若惊鸿”的佳句。这里用在对唐琬的描述,更是符合人的心态。在他的心目中,唐琬的倩影,唐琬的音容笑貌,唐琬的一举一动,以及唐琬的心灵,都是无比美丽的。然而,这“伤心”二字,却直截了当地道出了陆游的内心独白:景色全非,倩人不见,思绪萦怀,何其伤心乃尔!

第二首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琬的深深怀念之情。

“梦断香消四十年,”旧地重游,感慨万千。“梦断”指的是诗人与唐琬再度相见的机会永远不可再得。“香消”指的是唐琬早已离开人世。“四十年”是一个约数,其实,自那次沈园相逢,不久唐琬凄然逝世,到这次诗人重游故地,已经相隔了整整四十四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四十四年? 时间上相距如此久远,而陆游的情思依然恋恋不舍,可见诗人感情之深厚,思念的真切,读来感人肺腑。

“沈园柳老不吹绵。”沈园的柳树,早已老朽不堪,不可能再吐出丝丝的柳絮,随风飞扬,飘洒四方。这,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而且是诗人对自己本人的真实写照。人事变迁,年老体衰,诗人青年时期恢复祖国河山的雄心壮志,已经无法实现;诗人青年时期与唐琬的恩恩爱爱,也已无法挽回。写景原是为了写情,情景相映,陆游深沉的怀念,更是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在会稽山下,长在会稽山下,最后又老在会稽山下。七十五岁的老翁,在世已经时日无多,即将化作会稽山下的一抔黄土;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岁月里,他仍然要到与唐琬相逢的遗踪之处,凭吊一番,洒下一掬流自内心的热泪。遗踪愈是悠久,怀念愈是深沉;人愈是衰老,真情愈是诚挚。景与情,人与景,人与情,在此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凄清而又热烈的感情,从字里行间喷薄欲出,真是催人泪下。

两首诗是一个整体,从叙事开始,到抒情结束,以景托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通过细致的回忆过程,把诗人至死不渝地忠于爱情的情愫和盘托出;同时,也使诗歌的抒情艺术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