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司马迁·管晏列传》鉴赏

古文观止·司马迁·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 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1】, 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2】, 鲍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 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3】。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4】, 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5】, 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6】,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7】, 鲍叔不以我为怯, 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召忽死之【8】, 吾幽囚受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 以身下之【9】。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 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0】

管仲既任政相齐, 以区区之齐, 在海滨, 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 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仑廪实而知礼节【11】,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12】。四维不张【13】,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 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贵轻重【14】,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15】,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16】。桓公实北征山戎【17】,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18】,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19】,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20】。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21】。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22】;语不及之,即危行【23】。国有道, 即顺命;无道: 即衡命【24】。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25】。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26】,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大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27】。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 常有以自下者【28】。今子长八尺, 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 【29】。晏子怪而问之, 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 吾读管氏 《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30】, 及《晏子春秋》, 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 欲观其行事, 故次其传【31】。至其书, 世多有之, 是以不论, 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32】。岂以为周道衰微, 桓公既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33】。”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 成礼然后去【34】, 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至其谏说, 犯君之颜, 此所谓“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 余虽为之执鞭, 所忻慕焉!



【注释】

【1】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大夫, 是管仲的好友。

【2】 常欺鲍叔: 指管仲与鲍叔一起经商, 分利时管仲自己多分, 鲍叔知道他家里穷, 不认为他贪财。

【3】 管仲囚焉: 据《左传》, 记载, 齐襄公被其堂兄杀害时, 公子纠在鲁国, 公子小白在莒, 两人都想回国争位。结果公子纠失败被杀, 管仲也被囚押回国。

【4】 九合诸侯: 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匡天下: 使天下安定。

【5】 贾(gu): 经商。

【6】 三仕三见逐于君: 三次做官三次被罢免。

【7】 三战三走: 三次参战三次败逃。

【8】 召忽: 人名, 与管仲一起追随公子纠, 公子纠失败后召忽自杀。

【9】 以身下之: 鲍叔反而在管仲手下任职。

【10】多: 称道, 赞颂。

【11】仓廪:粮食仓库。这段引文见《管子·牧民》。

【12】上服度:在上的人君所作所为有法度。六亲:六种亲属,具体说法不一。一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13】四维:这里指礼、义、廉、耻。维:纲绳。

【14】贵轻重:指重视经济事业。轻重:指物价高低。

【15】桓公实怒少姬:桓公和蔡姬乘船游览,蔡姬使劲摇晃船,使桓公受了惊吓,一怒之下便把蔡姬打发回了娘家。蔡国要让蔡姬改嫁,桓公大怒,于是起兵伐蔡。

【16】“管仲因而伐楚”二句:齐桓公打败蔡国后,又南下伐楚。楚成王责问齐国为何伐楚,管仲说是因为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包茅”,即一种可供滤酒用的细茅草。这其实完全是借口。

【17】北征山戎:山戎是春秋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活动在今山东北部、河北东南部。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齐桓公征伐山戎以救燕。

【18】“于柯之会”四句:齐国和鲁国在柯邑举行盟会,鲁将曹沫持匕首强迫齐桓公答应退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领土。会后齐桓公想反悔。管仲归还了侵鲁的土地,因而取得了诸侯的信任。

【19】三归:各家说法不一。一说为工商税收;一说为三姓女,即可以娶三个妻子;三说为台名。反坫(dian):古代诸侯相间,宾主相互敬酒后把酒杯放在叫做“坫”的土台上,这种仪式叫反坫。管仲家也有这种装设,可见他很尊贵。

【20】莱:古国名,在今山东东北部。夷维:古邑名。

【21】“食不重肉”二句:吃饭不吃两种肉食,小妻不穿丝织物。

【22】危言:据理直言。

【23】危行:直行。

【24】衡命:权衡利害然后行动。

【25】缧绁(lei xie):捆犯人的绳子。这里指监牢。

【26】戄(jue)然:震惊的样子。

【27】请去:请求离开夫家。

【28】自下: 自卑、自谦。

【29】抑损:克制、谦逊。

【30】《牧民》等:皆为《管子》一书中的篇名。

【31】次:编列。

【32】孔子小之:孔子曾说:“管仲之器小哉!”见《论语·八佾》。器:器量。

【33】“将顺其美”三句:要顺应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失误,所以上下和睦。语出《孝经·事君》。

【34】“晏子伏庄公尸哭之”二句:齐庄公到崔杼家与崔杼之妻私通,被崔杼所杀。晏婴入崔家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行礼之后才离开。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及《史记·齐世家》。



【赏析】

《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管仲相齐桓公,辅佐他称霸诸侯,使齐国盛极一时。百余年后,晏婴为齐相,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齐国中兴,名显诸侯。他们的思想和业绩,在《管子》和《晏子春秋》两部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所以传中没有集中记述他们两人的功业,而只是选载了一些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零散的故事,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首先是抒写了作者渴求知己的强烈愿望,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之祸后,“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报任安书》)所以他对那些有幸得遇知己的人格外羡慕,对于那些知人善任的人格外敬佩。而管仲和晏婴正好属于这两种人,《管晏列传》“实际上是司马迁作的一篇‘知己论’”。(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我们先看管仲,他的成功,关键在于鲍叔牙。作品从开头到“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一大段,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写鲍叔牙的知人。其中第一自然段,是客观的记述:管仲贫困,鲍叔牙不但不嫌弃他,而是经常资助他;管仲服侍齐桓公的对手公子纠,得罪了齐桓公,成了阶下囚,鲍叔牙不但解救了他,而且推荐他做了齐相。第二自然段是用管仲自己的话来称赞鲍叔牙的知人。倘若没有鲍叔牙,管仲可能被看作一个贪财的小人,看作一个愚蠢而不肖的人,看作一个缺乏义节和勇气的人,看作一个无耻而怯懦的小人,他怎么可能施展自己的本领才干呢?他一口气用了五个“鲍叔不以我……,知我……”的句式,最后又深情地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透过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我们也自然地感受到了司马迁渴求知已的强烈愿望。第三自然段写鲍叔牙进用管仲的结果。他们两人都成了齐国的名臣,鲍叔牙的知人善任尤为后人称赞。文章写管仲,是为了突出鲍叔牙的知人,管仲对齐国的贡献越大,鲍叔牙知人善任所起的作用也就越突出。再看晏婴,作者也是着重赞扬他知人善任。他知道越石父是个贤者,因而解下自己驾车的骖马来替他赎罪,将他延为上宾。他的车夫勇于改正错误,被他推荐做了大夫。作者十分敬慕晏子,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是多么深沉的感慨啊!《古文观止》的评语说:“史公以李陵故被刑,汉法腐刑许赎,而生平交游故旧,无能如晏子解左骖赎石父者, 自伤不遇斯人,故作此愤激之词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到前人著书时说:“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管晏列传》赞美为人所知和晏婴善于知人, 正是抒发作者内心积郁的一种手法。

二是赞美忍辱负重成就一番事业的顽强精神。司马迁是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人, 他一向赞赏那种能忍辱负重、终成大业的人, 瞧不起那些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人。他自己在受了宫刑之后, 精神上是极度痛苦的, 但为了完成《史记》, 他含羞忍耻, 顽强地活了下来。管仲和晏婴也都经历过一番坎坷的道路, 都有这种忍辱负重的可贵精神。管仲起初追随公子纠, 与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为敌。他曾射中桓公的带钩, 使他险些丧命。后来公子纠失败被杀, 鲁君将管仲囚押回齐国, 管仲遭受的屈辱和折磨是可想而知的。按照通常的观点, 他只要一死了之便可以结束痛苦, 还能博得一个殉节的好名声。但管仲是有远大抱负的, 他不怕别人的误解和讥讽。经过顽强的努力, 他终于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大业。晏婴也是如此, 由于齐庄公淫乱, 导致了杀身之祸, 庄公的左右臣属有许多人殉难。晏子却不死君难, 也不出奔, 更无力讨贼,他只是伏在庄公的尸体上大哭一场便“成礼而去”了。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合“忠君”观念的怯懦行为, 但他这样做, 正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为了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作者在赞语中说:“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至其谏说, 犯君之颜, 此所谓‘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者哉!”司马迁称赞晏子在生死面前作出的正确选择, 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这里包含着他自己的切身体会, 也是《史记》一贯的思想。

三是提倡选贤任能。司马迁一向认为选贤任能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他在《匈奴列传》的赞语中说:“尧虽贤, 兴事业不成, 得禹而九州宁, 且欲兴圣统, 唯在择任将相哉! 唯在择任将相哉!”《管晏列传》就用事实证明了他的这一论点。在齐桓公执政之前, 齐国的政局一度动荡不安。而齐桓公又有好大喜功, 不讲信义, 好色成癖等许多弱点。但是, 由于管仲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得到了任用, 他“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善于顺应民心民俗, 善于发展经济, 终于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比如齐桓公伐蔡, 本来是与他的夫人少姬生气。这位夫人熟悉水性, 和他一起划船时故意晃荡小船, 把齐桓公吓坏了, 上岸后就下令把少姬送回了娘家蔡国。不料蔡国将少姬嫁给别人, 齐桓公一怒之下便兴师伐蔡。蔡国是个小国, 当然抵挡不住, 但为了一个女子如此兴师动众, 名声毕竟不好听。管仲就出谋让齐桓公趁势伐楚, 责问楚国为何不给周朝进贡滤酒用的茅草。这样一来, 齐国的无礼之举便成了“尊王攘夷”的行动。再如齐国打败鲁国, 侵占了鲁国的土地, 后来齐鲁两国在柯邑会盟, 鲁国将军曹沫持匕首劫持齐桓公, 要他归还侵地。齐桓公被迫应允,过后却想反悔。管仲认为贪图这点小利就会失信于天下,所以力劝齐桓公归还侵地,取得了诸侯的信任,为建立霸业打下了基础。晏婴任齐相时,灵公、庄公、景公都很昏庸。但是由于晏婴节俭力行,直言敢谏,终于使齐国得以中兴。显而易见,他们两人都是关系到齐国兴衰的关键人物。

这篇列传虽然没有突出写什么重大事件,但管仲、鲍叔牙、晏婴、越石父以及晏婴的车夫夫妻等人的形象都写得很生动,主题也很鲜明。这首先是由于作者选材精当,善于选取那些表面看来细小,却能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思想品德、又很生动形象的材料,加以精心描绘的结果。晏子的车夫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晏子乘车外出时,车夫的妻子偷偷地从门缝里观察他们,发现丈夫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车夫一回家,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摸不着头脑,妻子便说:晏子身为齐相,却那么谦虚。你只是个车夫,反而那么骄傲,所以我要离婚。车夫从此有意改过,晏子知道后推荐他做了大夫。这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写得很象小说,三个人的思想、性格通过言谈举止和互相对比表现得栩栩如生。二是善于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作者为管仲设计了一大段内心独白,既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无限感激之情,突出了鲍叔牙的善于知人,又表现了管仲为了实现理想勇于忍辱负重的可贵品德。晏子救越石父的故事,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其内心活动。晏子“解左骖赎之”,表现了对越石父的敬重。越石父“弗谢,入闺”,“请绝”,表现了他不满足于被救,而且期望施展本领才干。三是全文布局精当。尽管这篇列传写的是两个人,材料也比较零散,但主线十分明确,都是围绕知己难求这个中心展开的。前半部分写管仲,突出他幸遇知己;后半部分写晏婴,突出他善于知人。两者有分有合,中间作者插叙一句“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将两部分自然地连在一起,使全文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