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堤》原文|翻译|赏析

宋·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1,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2,无处求土。

嘉祐中3 ,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蒢刍藁为墙4,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蒢中5,候干,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6。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1以涉水为患。2水乡。3宋仁宗年号(1056-1063)。4蘧蒢(quchu):粗的竹席。刍藁(chu gao):柴草。5漉(lu):捞取。实:充填。6汱(quan):戽出。

【析点】 为了解决陆路交通的不便,官府“久欲为长堤”,但因无处求土而致使计划搁浅。工程中的这一重大难题后来由一个名不见经传者亦即普通群众解决了,本文详细记载了筑堤的办法。从中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水上生活经验的人是不可能献出这一妙计的;也只有人民群众才能突破取现成之土的思维定势,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从水中取土堤渠同成的高见来。由此也证明了:生活、实践是发明创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