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四十四首)》原文|笺释|赏析

字茂政,丹阳人。十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天宝十五载进士,授无锡尉。避难阳羡,大历中为王缙掌书记,后历左金吾兵曹、左补阙。

【笺释】

[丹阳] 今江苏丹阳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丹阳县”:“本旧云阳县地,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武德五年,曾于县置简州,八年废。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极玄集·皇甫冉》:“皇甫冉,字茂政,丹阳人。”《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字茂政,丹阳人。”独孤及《毗陵集》卷一三《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补阙讳冉,字茂政,玄晏先生之后,银青光禄大夫、泽州刺史讳敬德之曾孙,朝散大夫、饶州乐平县令讳价之孙,中散大夫、潭州刺史讳顗之子。”据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三,皇甫氏虽先世为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大姓,但无逸一枝于隋唐间忆徙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而皇甫冉之曾祖敬德,已定居于丹阳,至冉已四世,故其郡望为安定,占籍则为丹阳。

[张九龄] 《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常谓人曰:‘后来词人称首也。’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十一年,拜中书舍人……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十岁能属文,十五岁而老成。右丞相曲江张公深所叹异,谓清颕秀拔,有江徐之风。伯父秘书少监彬尤器之。自是令问休畅,举进士第一。”《新唐书》卷二〇二《萧颖士传》附《皇甫冉传》:“十岁便能属文,张九龄叹异之。”

[天宝十五载进士] 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举进士第一,历无锡县尉。”《极玄集·皇甫冉》:“天宝十五载进士。”辛文房《唐才子传·皇甫冉》:“天宝十五年卢庚榜进士。调无锡县尉。” 无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常州”:“无锡县,西北至州九十六里。汉旧县也。东三十九里有梅里山,吴太伯葬处。”《太平寰宇记》卷九二“常州”:“无锡县,东南九十里……本汉旧县,属会稽郡。王莽改曰‘有锡’。《风土记》:周武王追崇周章于吴,又封章小子斌于无锡。昔有谶曰‘无锡宁,天下平;有锡兵,天下争’,故名之。吴省,属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平吴,复为县,属毗陵。元帝初改为晋陵郡,隋开皇九年改晋陵郡为常州,废县入晋陵,十三年复旧,大业三年改为毗陵,唐复为无锡。”

[阳羡] 即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常州”:“义兴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阳羡县,故城在荆溪南。晋惠帝时,妖贼石冰寇乱扬土,县人周玘创义讨冰,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县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玘功。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为义兴县。”辛文房《唐才子传·皇甫冉》:“营别墅阳羡山中。”

[王缙]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广德二年“八月丁卯,宰相王缙为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淮南、山南东道行营事……癸巳,王缙兼领东京留守事。”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历无锡县尉,左金吾兵曹。今相国太原公之推毂河南也,避为书记。大历二年迁左拾遗。”《新唐书》卷二〇二《萧颖士传》附:“授无锡尉。王缙为河南元帅,表掌书记。”则皇甫冉于无锡县尉后,入朝为左金吾为兵曹参军,大约于广德二年及大历初,应王缙之辟,入河南幕,为节度掌书记。

[左金吾兵曹] 《唐六典》卷二五“诸卫府”:左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兵曹掌翊府、外府武官职员。”据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皇甫冉为左金吾兵曹参军,应在罢无锡县尉之后,应辟河南幕之前。

[左补阙]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左补阙二人,从七品上。皇朝所置。言国家有过阙而补正之,故以名官焉。《诗》云:‘衮职有阙,仲山甫补之。’盖取此义后汉伏湛出入禁闱,拾遗补阙……后魏孝文帝命李冲补阙左右。垂拱中,因其义而创立四唢,左、右各二焉。天授初,左、右各加三员,通前为十员。神龙初,依旧各置二人。其才可则登,不拘阶叙。又置内供奉,无员数,才职相当,不待阙而授,其资望亦与正官同,禄俸等并全给。右补阙亦同。”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大历二年,迁左拾遗,转右补阙,奉使江表,因省家至丹阳,朝廷虚三署郎位以待君之复,不幸短命,年方五十四而殁。”大历二年,皇甫冉由河南召入,任左拾遗之职。据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三补笺,皇甫冉返丹阳后,因病辞官闲居,即独孤及所云“朝廷虚三署郎位以待君之复”,不幸病卒。“其卒当在大历六年(771),其生年乃开元六年(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