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李梦阳诗《石将军战场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诗歌·李梦阳诗《石将军战场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应追汉室嫖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乾坤得见中兴主,杀伐重开载造图。姓名应勒云台上,如此战功天下无! 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据刻本《明诗别裁集》,下同)

李梦阳(1473—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陕西乡试第一,下一年中进士。先后做过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与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李梦阳为人刚直,为反对张鹤龄、刘瑾等人,多次身陷囹圄,几至于死。在文学事业上,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倡导复古运动,反对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以他和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复古流派。

《石将军战场歌》是李梦阳七言歌行的主要代表作。此诗歌颂明代英勇抗击瓦剌族入侵的将军石亨,是一首洋溢着热烈的爱国主义的诗篇。瓦剌是西部蒙古各族的总称。明英宗时,瓦剌首领也先曾短期统一各部,兵力强盛,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即己巳年,主力进犯大同,分兵骚扰辽东、宣府、甘肃。英宗亲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俘。十月,也先挟持英宗,攻陷紫荆关,直逼京城。石亨等九将于京城九门外屯兵抗敌,在清风店(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北大败伯颜帖木儿(也先弟)。此次京城保卫战,首功应归之于决策性人物于谦,若论战功,则以石亨为第一。此诗即歌颂石亨的这一段战迹,诗人的用心则在于借怀念石亨以呼唤现实生活中抗敌卫国的英雄。

开篇四句是全诗的一个引子,诗人自述,当他来到清风店南时,当地父老向他讲述了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己巳年)发生在店北的那一场战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二句,不仅在空间上指明古战场的方位,以及上次战争的遗迹(遗镞),而且在时间上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自然而然地令人从心底涌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诗作从第五句起便顺势折入对己巳年间战事的回忆。

自“忆昔蒙尘实惨怛”至“还忆唐家郭子仪”共二十八句,是全诗的主干部分。这部分用笔的特点在于不作泛泛的叙述,而是采用绘形绘色的再现手法。先写敌方:“忆昔”句点出八月间英宗被俘一事,目的在于点出战场上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从“反覆”句起,写再次进攻,时间已到十月。“势如风雨至”,脱胎于高适《燕歌行》的“胡骑凭陵杂风雨”,铁骑来袭,犹如风雨骤至,极言其迅猛。继而写敌兵一路过关夺隘,直逼京师城下:“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紫荆关在河北易县西北约四十公里处,“关头昼吹角”表明此关已落入敌手,幽朔二州(泛指今河北山西一带)因之笼罩在浓重的战争气氛之中。“彰义门”是北京城九门之一,门前胡儿饮马,烽火烛之,意味着京城已危在旦夕。在写足敌方以后,转写石亨一面。“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以“若雷电”形象地写出石亨的军队奔进之速与气势之壮,由此不难想见士气之高昂。“天清”言天时,“野旷”说地利。这两句从主客观两方面表明决战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都已俱备,似乎只待短兵相接了。出乎意料的是,诗笔忽然荡开,插入对战区百姓情况的描写。据历史记载,在清风店保卫战中百姓们同仇敌忾,投石助战。诗中写“野人屋上看旌旄”,可见对战事的关心;“吾民岂保清风店”,更有毁家纾难的慷慨气概。但描写的侧重点,则在于战争带给百姓的恐惧与灾难,“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便是这方面的典型写照。这既加强了对战争氛围的渲染,更为进一步写石亨作好铺垫,见出石亨抗击入侵之敌既是保卫明王朝的需要,也是救民于水火的义举。对石亨的直接描写,着墨不多,但很有层次感,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挺戈出”,是石亨刚一露面时的英姿;“杀敌不异草与蒿”,写他有我无敌,猛勇冲杀;“追北归来血洗刀”,写他杀伤甚多,胜利返回。“白日不动苍天高”一句,相当深入而细致地表现了石亨等人在鏖战之后突然抬头时的特定感受,也是拟人化了的“白日”、“苍天”在见到人间的厮杀场面时感到吃惊以至变得出神的表现。杨升庵在《空同诗选》中于此七字旁加圈,见出他对这一神来之笔的句子是颇为欣赏的。“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从敌人一面说石亨的战功;“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从百姓一面写克敌制胜引起的广泛而又热烈的反响。主干部分开始时写敌人,表现的是敌人的嚣张;写百姓,侧重于写出战争环境中百姓的痛苦。至这一部分行将结束,再次写到敌人与百姓时敌人已是溃败之师,百姓已沉浸于欢乐的气氛之中,从而与中间正面描写石亨的主要笔墨互相呼应,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上展示并歌颂了石亨的战功。“应追汉室嫖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是在前面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西汉时霍去病(嫖姚校尉,后拜将封侯)六击匈奴,战功卓著。唐朝郭子仪,大破安禄山,有再造唐室之功。引霍、郭作比,可见诗人对己巳年间进行保卫战的石亨评价之高。

从“沉吟此事六十春”至诗末共十四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全诗的语气由开篇的第一人称,至中腹改用第三人称,至此重又改为第一人称写法上,由倒叙历史又回到现实。诗人途经古战场,时间已是六十年后的另一个己巳年,其时正当日暮,在“黄云落日”下,“古骨”暴露于野,砂飞石走,景象惨淡。诗人下马折柳,席地而坐,朝东北方向的居庸关的所在地遥望,在想像中出现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千官迎驾的热烈场面。也先在己巳年战败后,挟英宗诱和不成,不得已于翌年将英宗送还北京。诗中称英宗为“中兴主”,虽不免夸大,但从歌颂石亨战功的角度写英宗的回归,还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诗的结尾落到“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诗人抚今忆昔,追忆历史,目的正是为了呼唤现实中的英雄。此诗作于明武宗的己巳年,即正德四年(1509),武宗时年十九岁,耽于游乐,荒淫无度,朝政大权集于宦官刘瑾之手。瓦剌在也先时短期强盛后即告衰落,代之而起的鞑靼成了明代中后期北方和西北的主要边患。李梦阳家乡庆阳附近的花马池、环县等地,不断受到鞑靼侵扰。李梦阳一生曾多次回庆阳居住,还曾奉命到宁夏饷军,对于边患的严重是深有体会的。在京师为官期间,对于边地的军情又常有所闻。因而,反映军情紧急,为确保明王朝的安全,希望良将出世的诗句,常见于他的笔下,如“可怜回首鼙鼓急,几时重起郭将军?”(七律《秋怀》八首,其二)“大同宣府羽书急,莫道居庸设险功。安得昔时白马将,横行早破黑山戎?”(同上,其六)、“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七律《秋望》)李梦阳写己巳事变的诗,还有一首题为《忆昔》的七言绝句:“己巳蒙尘数郭登,驰驱国难有杨弘。如今岂乏熊罴辈,比较元非搏击能。”其中后两句更可作为“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的直接注解。从诗人对同一主题的反复吟唱中,从《石将军战场歌》对石亨式的英雄的向往与呼唤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国事的强烈关心与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

前人称李梦阳“最工起手”,又赞他“七言古雄浑悲壮,纵横变化”(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四)。这首《石将军战场歌》是颇能体现这些艺术特色的。起句“清风店南逢父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显得平易亲切,入题自然。中腹部分以描写为主,写敌人、百姓、官军三个方面,大开大合,跳荡变化,极富于声势。此诗所写,时间跨度长,空间距离大,人物众多,既要纵横变化,又要描写动人,熔裁之功极为重要。诗人成功的熔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少总多,如写敌人的进攻,只举出“紫荆关”与“彰义门”两地,只写了“一昼”、“一夜”,但其他昼夜间的战斗,别的关隘的陷落,北京城的全面吃紧,即可由此想见。一是略去不必要的过程描写,而着重写出结果,如敌人占领紫荆关,兵临彰义门,以及石家官军的“杀敌”、“追北”,都将过程略去而仅展示结果。由于熔裁得当,诗人才得以腾出笔墨,在大幅度的转折腾挪的同时又能优游不迫地进行刻画描写。如将紫荆关的陷落形象地表现为“昼吹角”,又以“杀气军声满幽朔”一句进一步加以渲染;将“追北”的胜利具体而夸张地说成“血洗刀”,又以忙里偷闲之笔传神地写出“白日不动苍天高”;在两军对垒的紧急关头,以从容之笔插入“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的生动的细节描写。

最后,还有个问题需要附带说明,即关于李梦阳对石亨的评价。石亨后来联络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立英宗,诬杀于谦等人,大树党羽,因骄横获罪,以谋叛律论斩,死于狱中。李梦阳的《石将军战场歌》,对石亨的评价是否偏高了呢? 首先,从诗中的描写来看,所写的石亨仅限于己巳年间,将这时的石亨作为一个民族英雄来歌颂,应该说是并不过分的。沈德潜说:“石亨跋扈伏法,臣节有亏,要之战功不可埋没,此特表其战功也。”(《明诗别裁》卷四)正是这一意思。其次,李梦阳对石亨“臣节有亏”一面是有所批评的,他有一首全面评价石亨的七绝:“石亨善战真无比,跋扈飞扬却累身。佩剑岂宜恩死士,拖金终要作诚臣。”(《忆昔六首》其三)可见评价还是中肯的,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