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王沂孙词《眉妩·新月》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词·王沂孙词《眉妩·新月》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据四印斋本《花外集》,下同)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号碧山、中仙,浙江绍兴人。宋亡后曾仕元任庆元路学正。其词长于咏物,旨意隐晦,多故国之感。著有《碧山乐府》。《碧山乐府》存词六十多首,其中咏物之作几近一半,在其咏物词中,这首《眉妩》堪称名篇。

全篇以描写看到新月盼望月圆的心情寄托自己悲慨山河破碎、期望重整河山的心愿。上片主要赞美新月妩媚,下片主要感叹月缺难补。

开头三句,写新月初升的情景。先写其形: 纤细微曲,高悬于柳树梢头,如美人脸上淡抹的眉痕。再写其光: 清新柔弱,刚刚划破傍晚的夜空,穿洒花间,仿佛为大地披上薄薄的轻纱。“悬”、“穿”、“破”三个动词把新月写得灵动神奇。“渐”字领起三句,同时描绘出新月的时间性和层次感,使人似乎觉得月在生长,光在扩散。“便有”三句承上而又宕开一笔。从月写到人。新月虽然纤细微弱,但它必会成为满月。按照习俗,女郎们应该乞巧列拜,可是如今香花零落的小路上却空寂无人。这明写自己望月瞻斗的祈祷,也暗点虽有复国之愿却同调甚少,难能实现。“画眉”以下至上片结束,又回笔写新月。神思清远,联想奇丽。把新月比作没有画好的眉毛,将月与人联系起来。同时由新月之形想到嫦娥之情:娥眉未稳之态,可能是嫦娥伤离恨别之故。此中“离恨”,显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即带有对国破家亡的深沉感叹。“最堪爱”三句承上申发对新月的爱怜。它那一弯银白色的宝钩,在冥漠的秋空挂住沉沉的夜幕。新月虽然纤弱,但仿佛是故国娇小的象征,十分可爱又可怜。这几句以清冷的色调弱小的个体衬托了作者孤独和失落的情态,为下片的叙写创造了氛围。

下片多从大处着笔,起三句用磨斧补镜的典故,感叹月缺难圆,但又渴望其复圆。“千古”二字,概括深远,语意弘阔,与“休问”二字相联而成句,更觉感慨深沉。“磨玉斧”、“补金镜”,均有重整河山之意,“太液池”三句,以史入词,借宫苑池沼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黍离之悲。太液池虽然尚存,但荒芜残败,一片凄凉,物是人非,国运岌岌。不仅金镜难补,更无人临池赏月、应制赋诗。当年兴隆昌盛的景象一去难返! 这三句似无一字明写月而月在其中,无一字直提兴亡却使人感到沧桑大变。如果说词中把整个山河比作圆月,那么偏安一隅的南宋就如那一弯缺月,而失去的广大土地就如那圆月被黑暗所笼罩的部分。“故山夜永”至篇末四句,即是用这种比喻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声和沦陷区广大人民的心声。在长夜中,人们正期待着圆月的出现。待圆月当空清辉穿户之时,人们将可以从月中看到山河依旧,桂树婆娑。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词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以丽语写哀愁,使人感到在叹息中暗含生机,在哀愁中暗含希望。词的上片从对新月的精细刻画、向织女乞巧的细节描绘和对嫦娥孤寂的生动叙写中流露出作者不同寻常的情怀。下片将“团圆意”升华,由新月写到圆月,由个人的哀怨写到对国事的忧愁。从全词看,景物的线条由窄到宽,感情由隐到显,笔致由纤秾到清旷,逐步深入地写出了作者的愿望。可谓骤雨飘风,蓄势在后。但是可能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局限,作者把对愿望的追求化为潜转于内心的意念,寄情于没有具体着落的期待。然而,与王沂孙其他一些咏物词相比,本篇的寓意却比较明显,调子并不低沉,风格亦为清朗。这些或许与篇中丽语有关,亦即与清丽词语的精巧选用、特殊氛围的奇妙创造有关。诸如淡、冷、清、素、银钩、宝帘、玉斧、金镜、太液池、桂花影等词语,使作品产生清丽的质感,仿佛散发着天风仙气。同时那些精炼的动词化实为虚,创造出轻灵的氛围和清雅的意境。但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景情产融,不粘不脱,形神兼备,丽而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