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行路难》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怀着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热望,应召去长安。然而,事与愿违,黑暗的现实无情地打击着充满幻想的诗人。长安三年,他发现天宝初期的政治非常腐败,佞臣当道,权贵得势,排斥贤能;唐玄宗贪图享受,不理朝政。诗人被召入京,不过是玄宗爱其诗名,让他供奉翰林,成为文学弄臣而已,毫无重用以辅弼朝政之意。因此,诗人在离开长安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陆续写下了许多抒发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篇,表达自己傲岸不羁的性格,揭露并抨击了当时的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具有进步意义。《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等诗,都是表现这个主题的名作。
《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心意茫然。“停杯”两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歧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两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 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两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磻溪垂钓,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 伊尹未遇商汤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毕竟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檃括宗悫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于去也”,因而推断它作于“被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诗篇幅虽然不长,却具有长诗气势即跳荡、波澜起伏的特色。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奋发,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适当运用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