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轼《黠鼠赋》原文|注释|赏析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 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 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咏物小赋,苏轼少年时代所写。人是万物之灵,是最有智慧的,而智慧的发挥需精诚专一。作者从捉老鼠的故事,引出一个生活真理,目标明确,用心专一,态度严谨,工作认真,是人类征服自然,取得事业成功的诀窍。
本篇从讲叙一只狡黠的老鼠装死逃脱起笔开篇。故事生动、诙谐,对困于橐中的老鼠为了寻得生路而施展的伎俩,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摹:“聱聱,声在橐中”,“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由此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使之屏息凝神,兴趣盎然地要了知后事如何?然故事讲到此处却戛然而止,文章转入以论代记的形式剖析老鼠的狡黠及其困而得脱的原委,“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一个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为什么会被一只小小的老鼠所欺骗和蒙蔽呢?在人们疑窦难消之际,作者又借用抒发感慨的形式,进一步启发人们深思。“吾闻有生,莫智于人”,人有降龙搏蛟之勇,“登龟狩麟”之谋,是万物的主宰,为什么会受到一只小小的老鼠的欺骗和愚弄呢?这是因为你虽然多学了一点知识,但离“得道”还差得很远呢!文章就是这样以叙述故事为媒介,说理论事,对答自如,生动有趣地对事情的原委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剖析。
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牵动我们的思绪去探究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由此得出结论:“学道”要专心致志,否则就会漏洞百出,贻误时机。推而广之,意义愈见深远博大。岂止是“学道”需如此,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精力专一,矢志不移,方能有所造诣。如果浅尝辄止,见异思迁——“不一于汝”,那就决不会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文章前部分描写老鼠装死逃脱的狡诈,写人的漫不经心,乍喜乍惊,受骗上当。情节曲折生动,笔墨简练幽默。后部分抒发感慨,阐明道理,寓庄于谐,发人深思。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具有寓言的某些特点,又有与寓言迥然相别之处。寓言多半借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篇幅在于述说故事,点出寓意往往仅用画龙点睛的一两笔。主要笔墨不用在讲故事上,而用在推论事理上。讲是引子,论是核心。先讲故事,后发议论,可使文章生动、活泼,有利于唤起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情致,避免单纯说理性文章的生硬、晦涩。
这篇咏物小赋与一般的记叙性文章也有十分明显的不同之处。它没有停留在对故事本身有头有尾的记叙上,而是深入地推究事情的原委,阐释发人深思的道理,避免了一般只察其表,不究其里,只掠其貌、不考其质的记叙性文章的平直浅陋。文学大师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与特点由可见一斑。
该篇在语言上精练简洁,极有特色。读之如山泉流淌,珠落玉盘,旋律流畅,极富有节奏感与音乐感。“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读之琅琅上口,叩节击拍,可吟可唱。
苏轼对道、墨、儒诸家之说,均有精深独到的研究。他博采众长,从善而师,在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中,他受韩愈、柳宗元的影响颇大,而欧阳修的“左右名教,夹辅圣人”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主张,对他的文学思想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更有奠基铸形的作用。“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就是指欧阳修的创作风格对苏轼、秦观两位同代文学巨子的影响而言。但苏轼在继承和发扬欧文的“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学风格的同时,却又能不落其“重道轻文”的窠臼,在星汉灿烂的北宋文学界独辟蹊径,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伟大作家。他的诗词、散文、小记等,无一不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南宋孝宗皇帝敬仰苏轼,倡读苏氏文章。于是在国人中形成“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的盛况。郎晔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就是向孝宗进呈的苏文选集。《黠鼠赋》乃《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二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