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原文|注释|赏析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韩愈《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原文|注释|赏析

韩愈

愈启: 愈为相公官属五年,辱知辱爱,伏念曾无丝毫事为报答效。日夜思虑谋画,以为事大君子当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悦,故于事未尝敢疑惑,宜行则行,宜止则止,受容受察,不复进谢,自以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今虽蒙沙汰为县,固犹在相公治下,未同去离门墙为故吏,为形迹嫌疑,改前所为,以自疏外于大君子,固当不待烦说于左右而后察也。人有告人辱骂其妹与妻,为其长者,得不追而问之乎? 追而不至,为其长者,得不怒而杖之乎? 坐军营,操兵守御,为留守出入前后驱从者,此真为军人矣。坐坊市卖饼,又称“军人”,则谁非军人也? 愚以为此必奸人以钱财赂将吏,盗相公文牒,窃注名姓於军籍中,以陵驾府县,此固相公所欲去,奉法吏所当嫉,虽捕系杖之,未过也。昨闻相公追捕所告受辱骂者,愚以为大君子为政,当有权变,始似小异,要归于正耳。军吏纷纷入见告屈,为其长者,安得不小致为之之意乎! 未敢以此仰疑大君子。及见诸从事说,则舆小人所望信者,少似乖戾。虽然,岂敢生疑于万一,必诸从事与诸将吏未能去朋党心,盖覆黤黮,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小人受私恩良久,安敢闭蓄以为私恨,不一二陈道?伏惟相公怜察,幸甚幸甚! 愈无适时才用,渐不喜为吏,得一事为名,可自罢去,不啻如弃涕唾,无一分顾藉心,顾失大君子纤芥意,如丘山重,守官去官,惟今日指挥。愈惶惧再拜。

此篇是韩愈向上级陈述政事的一封文书,是一篇气势雄健,语言艺术上颇有建树,很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的优秀散文。韩愈写这篇启时做河南令。留守郑相公,指郑余庆,字居业,元和初年做过宰相,当时以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部留守,所以文中称之为留守郑相公。韩愈作为县令,因为惩罚不法军人,保护受欺凌的好人,引起留守郑余庆的恼怒,郑反而袒护不法军人,所以韩愈作此书启加以申诉。

文章的语言颇有特色。作者表面言辞极委婉尽情,但实际话里婉中带厉,形成语言表里分离的双重色调,表现出作者鲠言无忌、抗辩不屈的铮铮铁骨。

从开头到“自以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是韩愈向郑相公表述自己对他知恩感遇的心情,语言是谦恭有礼的。韩愈在元和元年做国子博士,郑余庆时为国子祭酒。二年,分教东都生,郑余庆为河南尹兼知东都国子监事。四年,改都官员外郎,五年,任河南令,时郑余庆任东都留守。韩愈几次都在郑的属下,所以文中说“为相公官属五年”。接下来的一段几乎每句中都有敬语谦词:“愈为相公官属五年,辱知辱爱,伏念曾无丝毫事为报答效。日夜思虑谋画,以为事大君子当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悦,故于事未尝敢疑惑,宜行则行,宜止则止,受容受察,不复进谢,自以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今虽蒙沙汰为县……”,充分表达自己五年来在“相公治下”,一直“以为事大君子当以道,……故于事未尝敢疑惑”的感情以及对郑相公的尊敬。

从“人有告人辱骂其妹与妻”到“伏惟相公怜察,幸甚幸甚”,是韩愈正式向留守郑相公陈述政事。这一段在语言上仍不失委婉细腻的特点,如韩愈在文中接连使用诘问句。陈述一开始他就两次申明自己“作为长者”,对于不法军人的不法行为,“得不追而问之乎?”“追而不至,……得不怒而杖之乎?”连续两次反问以后,他又把守法军人和不法军人进行对比,其黑白真假,泾渭分明,使人一目了然,他却反问道:“则谁非军人也?”他不但申明自己“作为长者”的职责,还提醒留守“作为长者”,对于“军吏纷纷入见告屈”,怎么能够心安理得不稍稍对他们表示帮助呢?韩愈多次使用反问句,既使留守郑相公承认事实,无话可答,也是韩愈采用的一种客气委婉的陈述语气。特别是他指出:“此必奸人以钱财赂将吏,盗相公文牒,窃注名姓于军籍中,以陵驾府县”云云,这是实情,也是给郑余庆留情面的“还转”说法。还有“盖覆黤黮”一句,用深黑色布的遮盖,来比喻留守受了小人蒙蔽,不明真相,也是为留守留情面的说法。这一段除“委婉”之辞外,“尽情”之词仍然不少。象“未敢以此仰疑大君子”、“岂敢生疑于万一”、“小人受私恩良久,安敢闭蓄以为私恨”云云。

从“愈无适时才用”到文章结束,韩愈表示自己坚守职责,伸张正义的态度,说官不做不足为惜,“可自罢去,不啻如弃涕唾”。他以理力争,态度果决,无所顾忌。沉着痛快,非常精彩有力,对自己,韩愈“无一分顾藉心”,但是对留守郑相公,他却是“顾失大君子纤芥意,如丘山重”。

这篇文章采用了反复手法。一类是文中反复诘问的语气,一类是反复使用以“事大君子当以道”为内容的话语。这种结构方法,既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抒发强烈的感情,又加强了语势,给文章增添一种旋律美。对当时不法军人的胡作非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说:“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正是印证了韩愈文中指出的情形。《新唐书·韩愈传》称:“ (愈)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这篇文书就是他的鲠言之一,指陈时弊,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韩愈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感情在此文中表现得异常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