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选四)·子夜歌(选四)(南朝乐府民歌)》爱情诗词赏析

《子夜歌(选四)·子夜歌(选四)(南朝乐府民歌)》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蘖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子夜歌》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之一,《唐书·乐志》说是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产生和流行于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吴地一带,所以《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现存歌辞四十二首。这些歌辞,在内容上歌唱恋爱的悲欢离合;在形式上五言四句,短小精悍;在风格上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富有市民气息。这里所选,是其中的四首。

第一首写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恋爱,山盟海誓,互表忠心,结果却以离散告终。这里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美丽动人的辞句,但却把封建社会市民生活中一个普遍主题表达得十分生动深刻。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双关隐语的巧妙运用。作者就眼前生活取譬,通过织布过程的联想,利用蚕丝的“丝”与思绪的“思”,布匹之“匹”与匹配之“匹”的谐音双关关系,使“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的诗句,既创造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意境,更谐隐着正要把“两心望如一”的誓诺变成夫妇行动信约的时候,哪里料到这誓诺竟会付诸东流的本意。从而把抒情主人公的悲怨表达得委婉含蓄,浑厚深沉,令人寻味无穷,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高山种芙蓉》是一个不幸者的惨痛呼声。她惊鸡动犬,提心吊胆地与一个男子相恋,但甜蜜的爱情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成了无穷无尽的悲哀。是什么势力使他们从此中有惨痛飞迸呢?从“果得一莲时”一句看,当是门第的鸿沟,父母的棍棒。诉说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的悲愤,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的扼杀,虽然不始于此,但通篇用喻,以此言彼,却是这首歌的独具匠心。芙蓉即荷花,果实叫莲子。黄蘗坞即黄蘗坞。黄柏,一种树心苦涩的乔木。坞,四面如屏的花木丛生深处。芙蓉本生浅水中,姑娘却偏要在高山种植,决心冲破樊篱争取美好收成。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艰难困苦,歌者不直接说出,而是以“复经黄蘗坞”,即来往于苦树丛林为喻,用树心之苦作比。功夫不负有心人,芙蓉终于结出了莲子,姑娘该是多么高兴而又幸福啊!可是曾几何时,这丰硕的劳动成果却被无情践踏了,“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莲与爱怜的“怜”谐音双关。流离,流转,辗转。婴,借为撄,遭受。歌者把姑娘勇敢追求美满婚姻过程及其不幸结果全用比喻道出,中间以“莲”、“怜”谐音双关点明主题,这就比“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的直言表述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首写一个姑娘对情人一往深情的相思,整首的妙处全在后两句。前二句写相思之苦;后二句写相思之深。“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伏膺枕席,思想之门既开,往往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浮想联翩,欲止如同抽刀断水,欲起晨风迟迟不飞,所以感到夜特别长。“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发现月入罗帏,此情此景,更勾起了姑娘无限相思,所以情不自禁地发出“明月何灼灼”的轻声呵斥,把“不得眠”的过失归咎于月亮的徒作多情。灼灼,光亮的样子。这两句对“夜长不得眠”的情状描绘,如果说还只停留在内心活动的刻画的话,那么后两句则进入了最深层的神魂刻画了。“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一个“想”字上下关联,既点明了“夜长不得眠”的原因,也启开了“虚应空中诺”的美妙境界。这个“想”字就是王充所说的“思志存想”的“想”。全神贯注,凝思结想,往往出现幻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姑娘思念存想,任何声音叩动神经,便都与所思搭上线。“想闻散唤声”一句,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描绘。而“虚应空中诺”一句,则绘形绘声地刻画出她在朦胧中闻声随以应诺,骨碌起身而又懒散躺下的神情。正是这两句,把一个热恋中的姑娘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审美价值,表现了民歌作者善于捕捉细节的卓越才能。

最后一首写一个姑娘对负心男子的指责。负心男子曾与姑娘“咬破铜钱发过誓”(《南宁民歌》),姑娘心如磐石,忠贞不移,男子骗到爱情以后却把誓言当作耳边风,朝东暮西。这个主题,并无独到之处,但表现手法却颇有特点。歌者先以北极星的千年无转移自喻,接着以太阳朝出东方、暮下西方作比指责对方不守誓言。这样,北极星与太阳、自己与对方,便形成了鲜明对比,把抽象的爱情变化赋予了具体的形象。

《大子夜歌》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从以上几首看来,这个评价不是毫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