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 邬国平《胡无人》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王运熙邬国平

严风吹霜海草凋, 筋幹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 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 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 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 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 安用猛士兮守四方。

李白

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中有《胡无人行》,李白这首乐府的题目即由此而来。

关于本诗题旨,说法颇有分歧。萧士赞持为安禄山之乱而作,王琦则提出开元、天宝间征讨四夷是本诗创作的缘起。体会全诗主要描叙疆域战争,“严风吹霜海草凋”、“天兵照雪下玉关”的景物描写和句中出现的地名,以及通篇汉、胡交战的内容,又表明它是写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的边疆战事,王琦之说似较接近事实。

唐朝建立后,北方边尘时起,这主要是由于那里少数民族的上层贵族集团出于掠夺内地财富的野心而挑起事端,进行侵扰,从而对边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破坏。为了遏制异族侵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唐朝军队不得不予以坚决反击,因此正义往往是在唐朝一边。唐初至唐太宗朝,唐军在争锋中占有优势,以后,优势逐渐减弱,但是,唐军反击侵略和掠夺的正义性质在多数情况下并未改变。李白以激昂的笔调歌颂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克敌取胜的高昂士气和英雄业绩,流露出对靖平异族骚扰后出现的安定、昌盛的社会景象神往之情,是一首充满民族豪气和安邦理想的爱国诗章。

首两句写北方严冬酷寒凋蔽之景,和胡人器械精良,将兵骄悍,有恃无恐之状。“严风”指冬日凛冽寒风,筋、幹均为制弓材料,此指弓弩。“胡”为古人对东北、北方和西域边地民族的习呼,“胡马”代指其军队。一个“骄”字极状侵扰者目空一切,恣意妄为的狂傲声气,同时也道出了诗人对其反感和不屑。

接着,诗人极力描绘唐军兵多将勇,武器精锐,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唐人边塞诗往往移借汉朝史事以叙写目前,李白此诗也属此例。“三十万”谓唐朝兵马众多。霍嫖姚是汉将霍去病,他由嫖姚校尉迁至骠骑将军,汉武帝为他建造府宅,他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在抗击匈奴中立下赫赫战功。三、四句说唐军不但兵多,且有胸怀大志、才略过人的将领作统帅,因此出师取捷是必然无疑的事情。五、六句写唐军武器装备良好,将士们腰间插着的用白色鸟羽制成的箭翎,能像流星般疾逝的箭头,身上佩挂寒光从鞘匣射出的刀剑。无论写将士或写武器,都着意表现出唐军强大阵容及其锐不可挡的兵势,虽未开战,先声夺人。第七句至“埋胡紫塞旁”,写二军鏊战,唐军取胜。玉关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北方由东及西边疆的关塞。“云龙风虎”,兵阵名称,古人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为八阵。太白即太白星,据说它侵蚀月光,是杀戮大将的征兆。旄头是星宿名,也称昴宿,为胡星。诗人写道:战线拉开,唐朝军队犹如天兵降临,威壮无比;敌兵竭力抵抗,箭矢飞沙般地向唐军盖压过来,两军争战得异常激烈惨酷。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兵阵交战,敌军损兵折将,彻底被歼,唐军士兵踏着敌人的尸体血迹,高悬敌人首级,将其残骸埋在边塞(据称秦筑长城,土色皆紫,后人因称关塞为紫塞)之下,夺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诗歌最后赞美唐皇朝坚决消灭侵扰者,维护天下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进步方针和措施,寄托着诗人以战争消灭战争,用武力捍卫和平的愿望。

全诗描述流畅,富有气势,洋溢着正义和必胜的豪情。首写胡人弓箭“精良”,兵强马壮,这既有很大的实录成分,也是一种欲抑先扬手法,更加反衬出唐朝军队训练有素,力量强大。“天兵照雪”、“虏箭如沙”,语句带有夸张,同时又自然地结合着西北疆域的景物,在渲染战争酷烈气氛的同时,又鲜明地突出了战争的地域色彩。诗中以传统的星象感应说法告示唐军在战争中斩将歼敌,节节取胜的过程,既显示了正义之师的军威,也增添了几分战争描写的立体感。

诗的最后两句改用刘邦《大风歌》而成。一本此诗至“胡无人,汉道昌”结束,无后面三句。苏辙讥末三语不达理,萧士赟也认为,至“汉道昌”全篇诗意已经完足。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