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志《澳门杂诗》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王英志

谁报凶酋发冢冤, 宝刀饮血月黄昏。

要携十斛葡萄酒, 来酹秋原壮士魂。

丘逢甲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晒货,于珠江畔强行上岸租占澳门土地;到光绪十三年(1587)乃强行侵占了澳门,为非作歹,天怒人怨。这首七绝选取了“葡酋昔有遍发唐人墓者,为某壮士所手刃”(原诗小注)这奇特、新颖的题材,塑造了一位不甘民族压迫,以血冼冤报仇的侠士形象,抒发了自己无比敬佩的激情。丘逢甲慷慨悲壮,雄健有力的诗风,由此诗可见一斑。

诗中的“某壮士”是个无名氏,这更增添了人物的传奇色彩;何况他姓甚名“谁”本无关宏旨。关键是“某壮士”足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楷模,充分展示了炎黄子孙的侠肝义胆。他手刃“凶酋”之举,为遭劫的中国人民报冤雪恨,真乃大快人心!对此诗人以遒劲之笔勾勒出一幅“壮士血刃凶酋图”:“宝刀饮血月黄昏”。此图意境颇为含蓄简洁,诗人并未直接描绘杀凶酋的“壮士”之风采,而是捕捉住最能体现壮士精神的“宝刀”,以物代人,却更能显示出其英风豪气。试想:在月色昏暗之夜,一柄结果了“凶酋”狗命的带血宝刀闪闪发亮,该是何等威风凛凛!而“宝刀饮血”又激发人们联想到“象外之象”,那握刀的“壮士”当更是气宇轩昂,豪气逼人!

壮士“报凶酋发冢冤”已是昔日往事,“宝刀饮血月黄昏”乃诗人此时想象中的情景。诗人缅怀“某壮士”,自有其现实的需要,即旨在弘扬“某壮士”不甘屈辱的抗争精神、爱国热情。这位“壮士”自然不在人世。他也许是年老病死,但更可能是被殖民者所杀害。这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诗人要表达自己与壮士灵犀相通的复仇精神与爱国感情。而表达的最佳方式是:“要携十斛葡萄洒,来酹秋原壮士魂。”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五斗一斛,总之,“十斛葡萄酒”数量甚巨,当然是夸饰之笔。这样写不过是极言自己对“壮士”敬仰之情的浓厚、强烈。“秋原”可能有壮士之墓,亦可能是壮士被害处,总之这里有“壮士魂”,有壮士的复仇精神在。诗人欲在这里洒十斛酒来祭奠“壮士魂”正说明诗人要继承这种爱国精神,与侵略者斗争到底。诗人此举所具有的深意,亦令人肃然起敬!

全诗首联写壮士报仇之举,豪壮;尾联抒发自己欲祭奠壮士魂之举,悲壮。无论是壮士形象,还是诗人的自我形象,都令人感佩,不禁为之血脉偾张,豪气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