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熙《望阙台》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马祖熙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

这首诗作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这年秋季,作者再次率兵援闽,师次福清(今福建福清),为进行平海卫的战斗作积极的准备。诗题“望阙台”,此台在福清境内,邻近海口。台为作者前一年驻军福清时所建。据作者集中《福建福清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云:“(台之所在)盖一山最高处……可以望种京故名之曰‘望阙台’。”

时当深秋,作者登台北望,爱国激情,油然而生,全诗四句,纯从肺腑中流露而出。

前两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作者是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奉命抗倭的。次年调镇浙西,升任参将。故十年后,约当嘉靖四十二年,征之史实,与诗中所言相同。作者初到浙江,首先编练新军,在金华、义鸟一带招收矿工及农家子弟入伍。他和士兵同甘共苦,纪律严明,将士用命。为了肃清倭患,他和所部的戚家军,不惜披肝沥胆,洒血海疆,十年当中,战功卓著。在台州战役中,歼灭了倭寇在浙江的主力、嘉靖四十一年(1562)奉命援闽,不仅收复了宁德(今属福建),又捣毁倭寇在这带的老巢横屿。同年十月又进兵福清,荡平了福清滨海的倭寇据点牛田、林墩等处。回师浙江之后,次年闽省再度告急,又兼程来援。首句概括了这十年中艰辛卓绝的战斗历程。“海色寒”三字,充分显示了作战期间惊心动魄的战斗生活,语意相当含蓄。作者面对海疆的惊涛骇浪,海水苍茫,海岛上战云密布,战舰出没无常,海色惨淡,故以“寒”字表明此况。此刻在海口登台北望,遥瞻京阙,感慨万千,故有次句“孤城于此望宸銮”之语。“宸銮”:指皇帝所居的金銮殿,此处代指朝廷。作者自称“孤臣”,表明作战期间,常常是孤军转战,所立战功,又多为封疆大吏所攫取,朝廷内部,严嵩当权,边境每建功勋,当权者先冒功邀赏,所以诗句在感激中含有悲辛。尽管这样,作者本着忠于国家的光辉心志,仍然在诗的后二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白了效忠国事的赤忱。这二句意思是说:我心头的点点热血,如果洒向海边的万千峰峦,就同繁霜一样会使那里的秋叶,全都染成丹红。

作者自奉命抗倭以来,一直以海疆安危为己任。在这首诗中,更是充满忠义愤发之情。不必多加诠释,自觉其悲壮淋漓,丹心如火。读了之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诗的后半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心血,在艺术表现上,也极有感染力量,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