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玉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明、清之际,诗人们之间曾经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就是唐代七绝中以哪一首为“压卷之作”。王世贞同意李攀龙的意见,以为当推王昌龄的“秦时明月”,王士祯则以为王维的“渭城朝雨”、李白的“朝辞自帝”、王昌龄的“奉帚平明”、王之涣“黄河远上”为唐绝之冠。王世贞的兄弟王世懋却公然反对哥哥的意见,说:“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艺术评论不是体操比赛,不能按规格打分,评出第一、第二。引用这桩文坛公案,无非是说明这首《凉州辞》受到历来重视。
这首七绝明白如话,用不着作任何语言训释。短短二十八个字,选取了一个战士出征前的场景。起句用“葡萄美酒”和“夜光杯”两件地域性很鲜明的事物点出边塞凉州。第二句写战士出征前的放歌快饮。白刃交锋,死生未卜,在奔赴沙场以前纵情地享受也许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欢乐,而马上的乐工(乐伎?)弹奏的琵琶乐曲却不断催促战士登程。唐人边塞诗中出色的作品极多,但是从这个特殊的视角来作艺术概括的却绝无仅有,而其所选择的场面既特殊又具有似乎相当普遍的永恒性,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当代的名作《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某些描写。
以下两句急转直下。是作者的感喟,还是战士间的嘻笑,都无关宏旨。清人施补华《岘傭说诗》中的解释常常被人引用:“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如果真是谐谑,那也是因为在谐谑中孕含了千古以来人类共同的悲伤,只有这样,它才具有那么深刻的感人力量,然而又完全不同于“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就是盛唐之所以为盛唐,豪迈、乐观中夹杂着轻淡的哀愁,似乎毫不介意,但偏偏是那么激动人心。二十八个字举重若轻,体现了雄浑高华的神韵而又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特色,这应当就是为后人传诵不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