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道衡
三边烽乱惊, 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 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 弓月晓逾明。
会取河西地, 持作朔方城。
明馀庆
隋代和北方的突厥,经常发生战争。隋文帝时曾将突厥征服。但到炀帝时,突厥始毕可汗复叛,曾围困场帝于雁门。这首诗,大约作于隋炀帝时,当时突厥兵屡次犯隋,使诗人想起了隋初兵力盛时击败突厥的情况。因此报国立功的思想在本诗中显得颇为突出。此诗首二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中间四句写战场景象及边塞苦寒之状;末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壮志。
明馀庆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梁朝做官,因此他从小受的是南朝文人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出南朝后期诗歌的某些特点。我们知道,南朝后期诗人也曾写过不少咏边塞和从军的诗歌,但是他们大抵没有参加过战争,更不可能到过边塞。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从《汉书》等古籍中寻找典故和史事,形诸吟咏。在这首诗中,就暗用了不少典故。例如:“十万且横行”,借用汉初大将樊哙曾要求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笳喧细柳营”用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以备匈奴的故事。“会取河西地”句,一本“河西”作“淮南”非。淮南在南北朝后期,虽曾为陈和齐、周争夺的地方,但明馀庆并未在陈朝做官,当以“河西”为是。“河西”指汉武帝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断匈奴右臂之事。朔方郡,亦汉武帝所设。这些典故虽属汉事,但用以隐喻当时,亦颇贴切。作者本来是用典,写出来却像出自胸臆,使人不觉。这种手法是南朝沈约所创,并曾为北齐作家邢劭所称服。
这首诗五言八句,并且中间四句全用对仗,多少和后来的五律相似。不过,五律要讲究平仄声调,而此诗并不合律体。这是因为此诗本属乐府古诗,并不需要讲究平仄。但从“剑寒”两句看来,作者很注意对仗和练字,这些都与南朝特别是梁陈诗人的作风相近。
像明馀庆这种边塞诗,对后来的唐诗显然有一定影响。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一诗,其情调就和本诗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