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陈与义·牡丹》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①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②
【注释】 ①伊洛: 伊河、洛河,在洛阳附近,常代指洛阳。②青墩:一名青镇,今属浙江桐乡。龙钟: 此为衰老之态。
【鉴赏】 这首诗是陈与义的绝句名篇,作于绍兴六年 (1136) 的春天。上年六月,诗人以病请求免官,得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他便离开朝廷,移居青墩。其时,正值牡丹盛开。诗人家乡洛阳的牡丹,有“天下第一”的美誉。在这远离家乡的青墩溪畔,诗人又看到了这国色天香的牡丹,不觉勾起一腔思家之愁、国破之恨,于是他以“牡丹” 为媒介,传达出深沉而滞重的心曲。
起首两句“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意谓自从女真族统治的金朝军队侵入汉族统治的宋朝以来,诗人便逃离家乡,漂泊江湖,在有家不得归的困苦境地中已经生活了十年。“十年” 是实写,金兵攻破汴京 (今河南开封)时,为靖康元年 (1126),到诗人写此诗的绍兴六年,已整整过去了十年。而在这颠沛流离的十年之中,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回到自己那可亲可爱的故乡。伊河、洛河皆在洛阳附近,《国语·周语》云: “昔伊洛竭而夏亡。” 可见,诗人用 “伊洛”二字,不仅意在盼望回到故乡洛阳,而且还暗寓着亡国的隐痛和光复故国的心愿。“路漫漫”一词,最早屈原在 《离骚》中用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指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可磨灭。其后岑参在《逢入京使》诗中写道: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很显然,陈与义的这首诗正是以岑参诗为蓝本,抒写北望故乡,长路漫漫的怀乡愁绪; 当然也可理解为暗用屈赋,寄寓了艰苦探索、志在恢复的不灭信念。
三四两句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诗人为自己勾勒了一幅素描自画像: 在东风拂旭的青墩溪畔,一位老态龙钟的客人,正在独自观赏着一丛牡丹。他的神情是那样的安详,又是那样的凝重,似乎大千世界的纷纷扰扰已全然被他置之度外,又似乎国恨家愁一齐涌上心头,凝聚在他注视牡丹的目光之中。“龙钟”虽然也来自岑参诗,但无疑是陈与义自己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的写照。由于长期奔波不定生活的折磨,诗人体衰多病,早已感到力不从心,曾多次向朝廷告退,方得以在青墩溪畔赋闲客居,也才有独赏牡丹的闲情逸致。但这看似闲情有致的画面,其实是诗人极为悲苦心境的投影。诗人此时孤苦零丁,体衰多病,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力; 企图超然特达,置身物外,而国恨家愁又无时无刻不在心际萦绕,使他难以忘情释怀。“独立” 一词来源于杜诗《缚鸡行》: “鸡虫得失不了时,独立寒江倚山阁。”诗人与杜甫古今同慨,看似旷达超脱,其实不能忘情,于是他强压悲痛,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全都倾注在青墩溪畔的牡丹上。牡丹无语,岂解人意?它不能将诗人的心声传达回遥远的故乡洛阳,诗人只有在东风中黯然神伤。
这首小诗作于诗人逝世前两年,标志诗人晚年的诗风已由雄浑悲壮而转为沉着平淡,其“用意深隐,不露鳞角” (胡穉《简斋诗笺又叙》),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之美。
文章作者:詹杭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