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注释】

选自宋·苏轼《贾谊论》。

量:器度。

识:见识。

【赏析】

贾谊抱负远大,20岁便做了太中大夫。汉文帝还想升擢他为公卿,朝廷上许多政策、法令、规章制度,都由他主持制定,可谓既遇于时,也遇于明君。但由于受到当时大臣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斥和反对,只得出任长沙王太傅,33岁便过早地忧郁而亡了。苏轼在《贾谊论》中评价说: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意思说:(贾谊)志向远大而度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

苏轼认为,贾谊之所以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早夭而亡,跟他器量狭小、识见不足有很大关系。周勃、灌婴等大臣都是汉高祖的旧将,功高位显,君臣相投,这种关系远远超过了父子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而且,在刘姓和吕侯的生死较量中,是灌婴联合数十万军队,才决定了刘姓的胜利,保住刘家天下;是周勃亲自捧着皇帝的印玺,交给文帝,把他扶上皇帝的宝座。所以,在贾谊和大臣之间,文帝不可能不权衡轻重利弊,想让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言后,在一个早上就抛开旧政,改用新政,实在太难了。

如果贾谊有度量、有识见,能从容地、逐渐地和周勃、灌婴等大臣建立深厚的交谊,上得天子之心,下得大臣们的支持,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张去治理天下。这样不出十年,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不幸的是,贾谊在与文帝短暂的交谈后,就急于对文帝“痛哭”,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一夜之间改变整个天下,这怎么可能呢?贾谊贬谪长沙,路过湘水时,曾作《吊屈原赋》,心情忧郁苦闷,有了远走退隐的意愿。这以后更是时常因感伤而哭泣,以至于过早地死去,如此看来,贾谊不是一个善于身处逆境的人。

苏轼认为,谋略一次没有被采用,不等于永远不会被采用。贾谊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却白白地摧残自己,所以是一个志向远大而器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