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而来龀①以迄今日,秋毫皆伯氏功,第纳伯氏②千金,然后受券。
【译注】
①龀(chèn):小孩换牙,泛指童年。②伯氏:长兄。
这句话的大意是:从你童年到现在,你长兄的功劳不可抹,你接受了长兄的千金和券,是在他支持之下才取得了今日的成绩。
辑自《太函集》卷80,《汪处士赞》。
【感悟】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但是徽商妇教育子孙,兄弟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利益方面不应该斤斤计较,要懂得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徽商妇不仅自己努力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教导子孙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故事链接】
绩溪胡氏宗族对族中子弟读书、赴试之资助与奖励银两,很多是源自族内徽商的捐助。该族规定:“凡攻举子业者,岁四仲月,齐聚会馆会课,祠内支持供给。赴会无文者,罚银贰钱;当日不交卷者,罚银壹钱。祠内托人批阅,其学成名立者,赏入泮贺银一两;出贡,贺银五两;登科,贺银伍拾两,仍为建竖旗匾;甲第以上,加倍。至若省试,盘费颇繁,贫士或艰于资斧,每当宾兴之年,各给元银贰两,仍设酌为饯荣行。有科举者,全给禄遗者,先给一半,俟入棘闱后补足;会试者,每人给盘费拾两。”(绩溪《民国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绩溪)卷首《祠规》)这些经费中,来自于徽商的捐赠,应当说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此外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花费颇为昂贵,一般家庭是无力承担这笔费用的,但在徽州由于徽商积极支持使得众多士子能够参加科考。
【延伸阅读】
佃仆——是由于种主田、住主屋、葬主山而以契约或宗规家法的形式确定与主人的关系,并归属于整个宗族的家奴,社会地位介于奴仆与佃户之间,这种以大量佃仆存在为基础的佃仆制,产生于东晋、南朝、隋、唐的部曲、佃客制的基础之上。它在徽州特别盛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徽州乡绅势力特别强、奴隶制残余一直遗存等。但是,到清朝中后期,由于佃仆的绝对数量逐渐减少,徭役地租开始向货币地租转变,加上佃仆、奴仆起义频繁发生等原因,使佃仆制日渐衰落,最终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