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天下驰名的奇山之一,在江西省。只缘:只因。这两句承上而来,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整体面目,只因为自身处在四周层峦重叠的山谷之中,视野受到限制,不能高瞻远瞩。全诗借景说理,用形象思维,把抽象的道理生动地表述出来,是宋代有名的哲理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说明“当局者迷”的道理的警句,久传不衰。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自身处在局部的境遇中,不能纵观全局;或说明当事者容易被一些错综纷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全面地、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例如
①水雾连天,浑浑一片。再摸索上天桥去看看,哎,我的天,到此我要每步弯下腰杆才能下脚,半天不知摸去半里没有?正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境时,忽然听闻水声,压住潺潺的雨声。(摘自黄福林《雾海拔峰壮山河》)
②作者对往昔生活理解的过程——反思,也是完成这篇小说的契机。这种思考,除去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时间和距离。我们的古人曾把这高级思维的过程概括为优美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拉开了空间,就能识别“庐山真面目”。(摘自夕风《生活的反思》)
③这可能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近在咫尺的珍宝,或视而不见,或见而无动于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摘自胡思升《待开掘的宝库》)
④好在庐山有“白司马花径”,有《大林寺桃花》,总算是不枉此行;纵然“不识庐山真面目”,能识得春天的真面目,也是好的。(摘自王丰江《会行走的春天》)
⑤我们常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如果把琵琶比作“庐山”的话,那我现在就是要跳出琵琶再来看我的琵琶是什么样。(摘自刘德海《艺术与哲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