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
宋勾践问道:“怎样才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于世。穷困时则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名句解读
“穷”,在古文中有多种理解,如“尽”“贫”“失意落魄”等,大抵相似。“达”比较好解释,为通达得志之意。这句话阐述了一个人在两种迥异的情况下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穷困潦倒不得志之时,要洁身自好,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在事业有成,志得意满,人生显达之时,则要心怀天下,造福社会。
经典故事
白居易自幼家贫,但痴于读书,对民间疾苦深有感触。在他成为中唐诗坛领袖后,依然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以诗歌表达民意。公元800年,白居易踏入仕途,两年后当上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仕途通达。白居易目睹了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对吏治腐败、宦官当道、朋党之争等问题深恶痛绝,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济世”思想,连续写出多篇政论对策,探究解决的办法,希望改善时局。他敢言直谏,据理力争,反对宦官与朋党。815年六月,当朝宰相被刺,白居易上书,请求侦察追捕刺客,结果因越职言事被赶出京城,贬谪江州。
白居易仕途起伏,最终闲居洛阳,享受独善其身的闲适,终老于江湖。回顾白居易一生,以44岁为界,其前半生为“达则兼济天下”,后半生则是“独善其身”。即使白居易后来偶尔徜徉在闲适中,也丝毫没有放弃对政治的关心。在杭州期间,他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为当地人民修建了西湖白堤,成为佳话。就像他在《江州司马厅记》中发的那通牢骚:兼济天下而为官,无一日快乐;独善其身而自为,终身不会苦闷。
白居易向人展示了“用行舍藏”的精神: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造福天下;在失去权势后,韬光养晦,寄情山水,真正做到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