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出处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道远日益矣。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少不讽,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译文
人学习古代典籍,就像雕琢师雕琢玉石一样。《诗经》说“就像治骨磨象牙,就像雕玉磨石器”,就是说的做学问啊。卞和的玉璧,原是乡里固定门闩的楔形石块,经过加工玉器的工匠对它进行仔细雕琢之后,就成了帝王的珍宝。子贡、子路,原是浅陋的人,受到了文献典籍的影响,遵从了礼义,就成了天下屈指可数的儒士名人。学习请教不满足,爱好文人贤达之士不厌倦,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取得巨大的成就。君子对于存有疑惑的就不说,还没有请教过的就不谈论。这样做的时间长了,知识就会一天天增加。但知道得很多而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学习范围很广而没有主攻方向,喜欢学得很多而没有确定目标的人,君子是不会和他结交的。少年时不读书,壮年时不发表议论,这样的人即使资质还可以,也不能有所成就。君子专心一意教授,学生专心一意学习,就能迅速取得成就。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荣誉而减少民众的忧患。没有才能而待在官位上,就是行骗;对君主民众毫无裨益而享受优厚的俸禄,就是盗窃。学习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努力学习。
名句解读
“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如学”,简单的12个字就把入仕为官和学习之间的关系阐述得清晰明了,可谓言简意赅。这是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一句名言,它已成为历代仕者之箴言。这句话的意思是立志向学的人不一定是为了做官,而做官的人必须学习。
经典故事
苏轼即便在公务缠身之时,仍不断地学习与创作。苏轼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苏轼写诗,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学习,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因此,他创作的诗歌往往独具一格。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堪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如《泛颍》写临流照影,波闪影动,情态活现;《韩马十四匹》写画中群马,各具神态,巧夺天工。
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如《郭祥正家醉画竹石》“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借助想象把创作冲动形象化;《登州海市》“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面对碧海想象到群仙的出没。苏轼善于以新颖的比喻刻画事物,如以“西子”比西湖,以“紫金蛇”比闪电,以“赴壑蛇”比年光易尽,以“飞鸿踏雪泥”比人的行踪无定,以“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等一系列形象比徐州百步洪的急湍,都是有名的例子。
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如《王维吴道子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戏子由》《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等诗,或论画,或议政,或写怀,文思如潮翻泉涌,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议论化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言古诗“波澜浩大,变化不测”(《诗人玉屑》卷十七引《吕氏童蒙训》),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如《送李公恕赴阙》《法惠寺横翠阁》《送沈逵赴广南》《雪浪石》等,都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言古诗如《寒食雨》《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等,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初到黄州》《汲江煎茶》等,都是气韵天成的佳篇。其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苏轼诗歌创作上取得的不朽成就,跟他平时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思索、严谨治学分不开。他也是“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