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赏析|译文|出处|解读|

名句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出处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名句解读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正可与此句互相印证。总的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有所选择而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想事事皆为,就会落得个事事难为的下场。任何人,只有先放弃一些事,做好一些事,做强、做强、再做强,才能够逐渐做大。“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哲学思维,适用于做一切事情。

经典故事

朱棣带兵去寻找北元的军队,想一举歼灭他们。大军长途跋涉了好几天,冒着大雪终于找到了北元军队,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安插到了乃儿不花(北元太尉)营地的眼皮底下。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朱棣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命令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埋锅做饭。朱棣的这一反常决定让他的副将感到不可思议:“大军远道而来,已经到了元军的眼皮底下,而且元军没有任何准备,毫无提防,这是歼灭元军的最佳时机,为何滞留不前呢?”带着这个疑问,副将急匆匆地去见朱棣。朱棣听了笑了笑,说:“我自有谋划,吩咐下去,安顿好军队。”

安顿好军队后,朱棣一边派观童去元军大营见乃儿不花,一边命令所有的将士,待观童到了元军大营时就开始磨刀。观童按朱棣的吩咐到了元军大营,并将明军的政策告诉了乃儿不花,劝他投降。乃儿不花听了,不假思索地同意归降。观童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朱棣,高兴之余,他又觉得纳闷:乃儿不花爽快地答应投降,是不是其中有诈呀?于是,他提醒朱棣千万要小心。朱棣听了,胸有成竹地说:“你多虑了,这种结果在我的预料当中。你想想,明军如若全力进攻,元军所有的将士早就人头落地。明军之所以按兵不动,埋锅做饭,就是要告诉元军,我军是有备而来,没有直接发动进攻,是在给他们活命的机会。还有,你刚才面见乃儿不花时,有没有听见明军磨刀的声音?再不归降,明军的磨刀石就换成他们的脑袋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乃儿不花定会前来归降。”果不其然,乃儿不花很快就前来投降,朱棣亲自在大营外迎接,以招待贵宾的礼仪来款待他。乃儿不花十分感动,回营后立即召集人马列队归降明军。就这样,朱棣圆满地招降了元军。

按常理说,面对有利时机,全力消灭敌人才对,可朱棣不那么想,在他看来,元军已是囊中之物,如再发动进攻,不但自己的大军有所损伤,元军更会死伤惨重,那样的结果是他不想看见的。为何不能以智取胜呢?朱棣给元军一个不进攻而又使其不得不投降的假象,乃儿不花果然中计。在双方没有损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招降了元军,增加了明军的实力。这种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人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