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礼义,或商或儒,各肄本业,谨守礼法,毋坠先志》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原文】

习礼义,或商或儒,各肄①本业,谨守礼法,毋坠先志。

【译注】

①肄(yì):学习。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礼仪,或者经商,或者习儒,各自学习自己的本业,遵守礼法,不要丢掉先辈的志向。

辑自《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10,《社序》。

【感悟】

这是歙县许氏宗族对宗族子弟的规定。不论是经商还是习儒,都是可以的,都要学习礼仪,遵守礼法,关键是要继承先辈的志向。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只有学了该学的,打好基础,坚持不懈,才能不辜负先辈的期望,胜任振兴家族的重任。

【故事链接】

经商为第一等生业

明清时期的徽州,经商被视为第一等生业。民间职业教育的着眼点正是从思想上破除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树立工商皆本的意识,并进而提倡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营商准则。其具体做法如下:树立“四民平等”的职业观念。传统中国社会,士农工商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士居其首,农工商次之。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四民有别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士农工商,各执一业”,“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业”(冯应京《月令广义》卷2《岁令二·授时》)等说法已盛行于世。具体到营商成风的徽州地区,徽州人在重视科举教育的同时,也尽力培养子弟树立四民平等的职业观念。这在徽州人常用来规范族内子弟行为的族规家训中多有体现,如《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云:“士农工商,所业虽别,是皆本职。”《新安璜上程氏宗谱·家禁》写道:“士农工商皆为本业。”凡此种种,都是以家法族规的形式将工商皆本的思想固定下来。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时候的徽州人在心灵深处已认同了这种思想。正因为如此,徽州的子弟才能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商海。与此相呼应的是,各个家族要求子弟学习治生理财,在众多的行业中择其一业而从之。

【延伸阅读】

士农工商的排序

“士农工商”是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士农工商是古人按着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

士为何排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

农为何排第二:“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尤其在从农业为主的国家更为重要。

工为何排第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借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

商为何排第四:商是互通有无的,必依赖他人而后能行。只可少数人参与,如果大家都去经商,都去依赖他人,则无人可以依赖了。商的地位排在末尾,有不禁止又不提倡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