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同夥尤加意,月饩从厚,有过失不骤加面斥,从容劝导之,故同夥皆感激而乐为之用择正人与订交,相对无疾言遽色,和蔼近人,故人亦敬爱之,而争忤之隙不开其持躬处世,盖有士君子之风焉》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原文】

待同夥尤加意,月饩①从厚,有过失不骤加面斥,从容劝导之,故同夥皆感激而乐为之用。择正人与订交,相对无疾言遽色②,和蔼近人,故人亦敬爱之,而争忤之隙不开。其持躬处世,盖有士君子之风焉。

【译注】

①饩(xì):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活牲畜;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赠送食物。②疾言遽色(jíyánjùsè):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同伙更加有意气,每月都赠送很多东西,同伙有了过失也不骤然当面进行训斥,而是慢慢地进行劝导,因此同伙都很感激他,乐意为他所用。选择正直的人,与之进行交往,相处的时候言语神色也不粗暴急躁,和蔼、平易近人,因此人人都敬爱他,互相没有争论嫌隙。他处世的方法大概有士人、君子的风范。

辑自《詹氏宗谱》卷首二。

【感悟】

“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中节。”第一个涵养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第二个涵养指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自己具有涵养。中节指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符合“中庸”的意旨。这句话的意思是:“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只有有涵养的人才能够做到。只有常久修身养性,才能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发作出来后符合中庸。”有涵养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经过日积月累的修身养性才能使自己成为有涵养的人。因而,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要注意修身养性。

【故事链接】

平易近人的来历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民”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延伸阅读】

徽商讲究商德

徽商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因此比较更讲究商德修养。一般说来,可以用“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这十二个字来概括徽商的商德。徽商讲究商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货真”。做买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这是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奸商行为。徽商坚决反对这样做。《太函集》中说:汪处士出门做生意,与子弟约法三章,“毋以苦杂良”,即不要搞商业掺假这一套。《大泌山房集》载:明歙西富源人胡仁之,在江西南丰经商的时候正好遇到饥荒,一斗米要卖千钱,同伙人请他掺杂,他坚持不同意。

二是“价实”。历代都把“口不二价”视为经商者之美德。根据《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记载,歙商许文才“贸迁货居,市不二价”。根据《婺源县志》载,商人黄龙孙“贸易无二价,不求赢;余,取给朝夕而已”。

三是“量足”。市场计量,缺尺少寸,克扣斤两,是要受到广大消费者谴责的。徽商深知这一点,自觉地以量足为美德。《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载:明代休宁商人程莹,游贾他乡,“出纳平准之宜……不舞智以笼人,不专利以取怨”。《丰南志》中亦载:明歙人吴一新业鹾浙中,“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许文穆公集》载:明歙人许文穆(即许国)“尝与他贾市米,岁计倍赢,公竟谢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谢去,许国说:“夫出入不同量,以是为利,虽什百非我愿也。”

四是“守信”。讲究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以取得顾客的信任。徽商就是这样做的。歙商吴南坡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于而饰价为期。”《醉醒石》第四回中讲到:徽州婺源县木商程翁,“做人朴实,与人说话,应允不移。如与人相约巳刻,决不到午刻。应人一百两,决不九十九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