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语出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见“却看妻子愁何在……”条引。剑外:代指蜀中。诗人所在之地。蜀地在剑门之南,就长安而言,故称“剑外”。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即今河北省北部,安史叛军的老巢。涕:眼泪。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蜀中忽然传来了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乍一听到这一特大喜讯,令人惊喜、激动得热泪滚滚,湿满衣裳。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作者52岁。据《旧唐书·代宗本纪》,宝应元年(762年)冬十月,诏天下兵马元帅雍王统兵十万讨史朝义,“河北州郡悉平”。次年正月,“贼范阳尹李怀仙斩史朝义首来献,请降”。至此,延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杜甫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闻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遂作此诗。“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初闻捷报时的激情,形象而逼真。王嗣奭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绝不能道。”后人常引用这开头两句诗来形容初闻喜讯时惊喜若狂的心情。
例如
①亿万人民长久盼望的一天,在我们没有料到的时间提前来到了!亿万人民衷心期待的胜利,在我们最焦急、最愤懑的时刻成为钢浇铁铸的现实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的诗句,虽然被人重复引用,又怎能表达今天喜悦的心情呢?又怎能代替积郁在心头的千言万语呢?(摘自袁鹰《十月长安街》)
②从我自己来讲,我诞生于黑暗旧世界,我的思想开始形成时,就满怀国破家亡之痛;同时,那又是“五四”之后大觉醒时代,因此,“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每一读之,辄涕泪纵横,击节称赏。(摘自刘白羽《天涯何处无芳草——〈芳草集〉自序》)
③多少年来,盼的就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打出一个新天地来;而今炮声隆隆,真是“初闻涕泪满衣裳”,一时也说不清,说不完那种复杂而又痛快的感受。(摘自吴岩《从寂寞中走出来》)
④到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那一天,我虽然感受到当夜那种狂欢之乐,也许有机会吻一吻异国娇娃,但作为中国人,比较拘谨,我没有胆量到大街上去尽情享受那狂欢之夜,只是坐在自己的宿舍里喜极而泣,反复背诵杜甫的名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摘自刘绪贻《海外闻喜讯》)
⑤现代都市满目的石屎森林,多不胜数的建筑垃圾,早已让人失去了憧憬的冲动。在番禹看见清华坊,如醍醐灌顶,久积的情愫訇然洞开。恰似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不经意间,我居然找到了“丁香一样的姑娘”。(摘自佚名《清华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