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原典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时。君子信不以彼易此也。

译释

事业文章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先哲圣人的思想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利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移,只有君子英雄的风度气节,亘古不变。君子不能放弃永恒的气节,而追求一时的功名。

解读

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1937年,北平陷落,刘文典没有在第一时间跟其他教授一起撤离。日本人知道刘文典曾在日本留学多年,而且又是著名的学者教授,便打算请他为日本人服务,于是派了周作人前来劝说。可是周作人的多次劝说均被刘文典回绝。据说,最后一次刘文典实在是烦怒了,便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日本人见刘文典如此不配合,便来到刘文典的家中进行搜查,刘文典同其夫人并没有被这样的阵势吓倒,他们正襟危坐,冷眼斜视着这群强盗,当翻译问他:“你留学日本多年,精通日语,问你话,为何不答?”刘文典冷冷地看着那个翻译,淡淡地吐出一句话:“我以发夷声为耻!”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当那些抗战老兵乘车接受检阅的时候,他们脸上洋溢出的笑容,令每一个人记忆深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那一辈人用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国土和家乡;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了为祖国事业而奋斗。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像刘文典这样的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唤醒了当时蒙昧的国人;正是像刘文典这样的一群思想先进的读书人,带领那些有识之士掀起了革命大潮;也正是像刘文典这样的一群传道者,授业解惑,指点引导,才让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精髓得以流传到今天。

这就像《菜根谭》中说的那样,“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回溯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英雄和君子,他们的具体表现我们无法全部捕捉到,但他们身上一定有着共同之处:真诚、勇敢、正直、善良、坚定,等等,虽然他们都早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气节是永存的,永远影响着后世。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名利而变得趋炎附势,有的人为了前程而变得卑躬屈膝。有追求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这些而丢掉自己的人格,获得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但这条路无疑是最得不偿失的一条。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面对各种诱惑都能够不为所动,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到气节,就很容易想起“苏武牧羊”的典故。苏武受帝命出使匈奴,不料其部下与人准备暗杀单于王,却被告密供出,苏武被牵连,单于派人劝苏武投降。苏武却誓死不从,单于只好将苏武囚禁起来,另想办法。

匈奴单于一直想让苏武投降,可无论用什么办法,苏武就是不为所动,最后只得命苏武到北海放羊,那里荒无人烟、气候恶劣,苏武凭着自己不屈的意志,想尽办法要生存下去。对于苏武的不肯投降,匈奴单于一直耿耿于怀。就是此时,汉将李陵投降,而李陵与苏武又曾共事过,于是单于就派李陵来到北海,劝说苏武,然而苏武并没有给李陵任何机会,反而是几句话就将李陵说得无地自容。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胡须全白,却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符节,他一直都在盼望回到汉朝的时候。

皇天不负,苏武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汉昭帝继位,匈奴与汉朝和好,苏武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当初壮年出行的苏武,再见的时候,已经是须发全白了。

苏武与李陵,是很好的对比,也许当年连李陵都在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难道还有别的路可走?可是两年前的苏武在面对匈奴单于劝降的时候,就给出了答案:宁死不降!在被流放北海的十九年里,苏武从未放弃过这个信念,一直都保持着坚定不移、积极乐观的君子气度,正是他这种威武不屈,始终如一的君子气节影响了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

其实所谓的气节,是由很多高贵品质组成的,一个人很难全部展示出来,所以,我们要明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多的是面对事情时的一种态度。

人生智慧

气节,是一种个人处世原则的整体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每一个举动的意义是什么。要跳出世俗观念的窠臼,坚持一件事,总是要付出代价,我们要保持那份君子气节,失去的就是名利小人所看重的那些东西。所以,做一个有气度,有节操的人,要有心理准备。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