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原典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译释

幸福之道就是要有一颗不多事、不好事的心,多心猜疑是人生最大的祸端。只有那些整天忙碌不堪、诸事缠身的人,才能体会到无事清闲才是幸福;只有心平气和、没有心机的人,才能明白多疑猜忌的害处。

解读

内心简单,才能幸福一生

现在人都在寻找幸福,追问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就是一瞬间美好的、满足的心理感受,所谓的“幸福生活”,就是希望能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拥有这种感受。既然是一种心理感受,那么就必须要感受,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感受美好。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幸福。

那些终日想着名利的人、多疑猜忌的人,内心会被各种各样的烦恼所填满,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心里的感受,还谈什么幸福呢?作为同样在追问幸福是什么的我们,现在可以想想,我们之所以追问幸福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心中装载的东西太多,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幸福呢?

有人曾经说,傻子不知幸福为何物,所以最幸福,难过就哭,开心就笑,不会骗人,不会伪装,没有名利观念和各种各样的世俗观念,所以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是快乐幸福的,最痛苦的就是我们这种体会过幸福滋味,却终日忙忙碌碌,自以为有了名利就会幸福的人。用傻子来做比喻虽然有点过分,但道理是对的,一个心地单纯,没有过多欲望的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那无时不在的幸福。《菜根谭》中“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只有在无事清闲、心无杂念的时候,才能明白什么是幸福,而那些被俗事缠身、名利所困的人又有多少这样的时刻呢?对于他们而言,这反而是他们人生之中的最大祸端,给他们带来种种的麻烦和痛苦。

追求名利无可厚非,但不应为名利所累,名利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名利也不能带给我们人生幸福。万事万物都讲求顺其自然,过分的追求,只会让本想追求幸福的我们身心俱疲。《列子·说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不是讲如何追求幸福的,而是讲一个人在遭遇祸事的时候如何应对的。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有一次,家中养的黑牛产下了一只白色的牛犊,他不明白黑牛为何能产白崽,所以就去问孔子。孔子听完他的描述后就说:“这是好兆头,你可以把它用来祭祀神明。”这个人听完以后便回去了。

可是过了一年,这个人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失明了,与此同时,家里养的另外一头黑牛又产下了一只白崽。他本想再去向孔子请教,可是又想到,上一次听了孔子的话后将白牛崽拿去祭祀,自己的父亲竟无缘无故地失明了,这次再去请教,回来以后,我会不会失明啊?父亲看穿了他的心思,就说:“圣贤自有其道理,这件事还没有最后结果呢,姑且问了再说!”

这人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跑去向孔子请教。孔子还是表示这是一个好兆头,劝他祭祀神明用。他回家后就对父亲说了,父亲也是一个积德之人,就表示按照孔子的话做。

可是悲剧发生了,那个人在一年之后也失明了,这似乎不是一个好兆头。

后来,楚庄王以宋国扣留出国特使为由出兵攻打宋国,却遭到举国上下的殊死抵抗,最终还是没有敌过楚国的军队。楚国军队进城后,开始烧杀抢掠,死者无数,唯有这对双目失明的父子没有惨遭杀害,保全了性命。

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想不到的,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乐善好施的人的父亲,在面对祸事的时候并没有表现过分的担忧,也没有方寸大乱,在儿子表示质疑的时候,还能劝说儿子,正是他这种良好的心态,保全了父子二人的性命。活着,不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

内心单纯朴实,才能幸福一生,所以说,我们要学会给心灵放松,把那些不必要的想法都抛弃,好好考虑一下人生的价值何在,正确看待名利。很多时候,我们正是由于把名利看得太重,从而多出各种各样的烦心事。只有让我们的心灵回归简单、淳朴,我们才有那份心力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而正是这些美好的瞬间,组成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其实,福与祸,只是心态的问题。放松自己,不求上进,如果是这样,那么所谓的幸福就是不久之后的祸端;相反,在困境中,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其自然,不强求,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也许下一刻就会柳暗花明,改变处境了。

人生智慧

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即便是身处逆境,也会拥有幸福。只要我们正确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被名利所困扰,一切都顺其自然,把心力放在感受美好上,放在感受幸福上。只有内心简单,才能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