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式《桃源僧舍看花》咏杂花落花惜花诗赏析

《杂花落花惜花·桃源僧舍看花》咏杂花落花惜花诗鉴赏

段成式

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

今日长安已灰烬,忍能南国对芳枝!

这首小诗是诗人在桃源某僧舍赏花有感而作。桃源以其地桃花源而名,在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东汉时置沅南县,属武陵郡,隋唐时归武陵县地。至宋乾德中方析置桃源县。

一、二句,是说诗人前年在京都长安春游,遍览尽晓各寺名花。唐人谓名花为牡丹、玉蕊、芍药、芙蓉、玉兰诸种,牡丹为名花之首,有花王之称。“我尽知”,极写诗人游历寺院之广和对名花熟悉的程度。

三、四句,写作者面对南国群芳,联想到今日长安名花被毁灭,不禁慨叹不已。考此联议论当是针对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事件而发。是年七月,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赞助下,恶僧尼耗蚀天下,禁止佛教,拆国中寺院四千六百多所,拆私人小寺四万余所,使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还俗,收寺院奴婢十五万人,良田数十万顷。把铜象、钟磐铸钱,铁象铸农器。上都(长安)、东都两街各留两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等留僧,既而又命东都只留二十人,诸道留二十人者减半,留十人者减三人,留五人者更不留。此为打击宗教迷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财政收入之举,史称“会昌灭佛”。段诗中“忍能”,犹言怎能忍心,或言强忍而不能。南国,泛指南方。唐宋之问《经梧州》:“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诗人此时身处湖南桃源,故谓。芳枝,泛称美的花木和枝头盛开的香花。

诗的下联是上联的有机承接,然行文急转直下,形成鲜明对照。作者抚今追昔,触景伤情,就京都诸佛寺名花的瞬间被毁由陈述、抒情而入议论;情绪、语调由昂扬、宛转到低沉、愤激;节奏、频率由缓慢而渐快。诗中明显对武宗灭佛事件表现了不满、贬斥之意。这里固是诗人思想认识等局限所致,但更应看到,作者是借此以表达对“寺寺名花”也一朝被毁灭的深深惋惜,对世间美好事物因人事原因而无辜失去,极受震撼,还是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自然,全诗也曲折流露了对世道清浊不分、世事变迁倏忽的伤感和自已无力回天有志难骋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