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梅花

王周《大石岭驿梅花》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大石岭驿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王周

仙中姑射接瑶姬,成阵清香拥路岐。

半出驿墙谁画得? 雪英相倚两三枝。

这首小诗题咏大石岭驿梅花,是作者对《施南路偶书》诗中描绘的“大石岭头梅欲发,南陵陂上雪初飞”意境的进一步阐发,全诗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富有艺术魅力。此诗写于己卯十一月十三日,据《全唐诗》载:王周“登进士第,曾官巴蜀,诗一卷”,“诗题纪年有戊寅、己卯两岁,近则梁之[贞](祯)明,远则宋之太平兴国也。自注地名,又有汉阳军、兴国军,为宋郡号,殆五代人而入宋者。”

诗首句写仙女中的姑射与瑶姬相连相接的神姿仙态。姑射,原为山名,在山西临汾县西,即古石孔山,九孔相通。此处据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应转为神仙或美人之称。瑶姬,亦神女名,也作“姚姬”。《文选·宋玉〈高唐赋〉〈序〉》:“妾巫山之女也。”其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姑射”和“瑶姬”均比拟早春绽蕾竞开的梅花。其花多为白色和淡红色,单生或两朵齐出,先叶开放。此句写梅花红白相依,写神奇妩媚的身姿,秀色天成,可想见那溢人的清香和相倚接蔟拥的飘动感,且很贴切,令人神往,不啻是一种美的享受和陶冶。有这一句奠定基础,就很自然引出对梅花的进一步绘写和赞美。下句诗中的“拥”字,也就有了落实之处。

次句紧承首句,言梅花竞相绽开,在岔路要道上散溢着阵阵浓郁的清香。“岐”通“歧”,即岔道。大石岭在江西广丰县南,为南乡入城要路。此地没有驿站,为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及供来往官员休息之处。“拥”,指梅香馥郁,弥漫、横溢,极有动感,梅树之多,梅花开放之茂盛亦可以想见。诗人将视觉、嗅觉、感觉相交织,描绘了一幅梅花相接、梅香盈路色彩绚丽的画图。从这幅美艳动人的画景中,读者也仿佛听到了新春将临的信息和脚步声。

“半出驿墙谁画得,雪英相倚两三枝。”“雪英相倚”指雪花和梅花,红白相间,相互依偎,相映成趣。有这样数枝梅花已经半露,伸到驿墙之外,极有一种顽强的、活跃的生命力之感。“半出”之“出”和上句中的“拥”,俱是全诗的“眼”,含韵生动,底蕴丰富。“谁画得”,一声发问,实是反诘肯定,梅花的这种精神,它的风采、神韵,有谁能画得出呢?! 作者写意传神,进行细部勾勒,似特写镜头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突出“两三枝”跃出驿墙的梅花,为我们绘制了又一幅情趣盎然、含蓄蕴藉的意境画面。

这首诗的特色之一,是歌咏大石岭驿梅花,抓住了重点,突出了重点,写活了梅花。诗人先写梅花的艳丽和仙态神姿,用“姑射”、“瑶姬”相接簇拥,来比喻和拟人化。继写它的清香盈路,香气浓郁;进而着重以细腻笔触描绘两三枝梅花与雪花相依偎、映照,半伸出驿墙外的风姿神采,刻意突出其在凛冽的冰天雪地中展现的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气,坚韧的意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高洁的品格。这就别出机杼,独具匠心,写出了梅花的性格,具有非同一般的高远立意。

诗的特色之二,是“以少总多”,浓淡相宜。前两句是总写,写梅花开放之盛、香,写多,用浓笔;后两句写少,用淡笔,但全诗描写的重心显然在后两句。其色彩和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机统一在这巨幅意境深远的画图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这几枝出墙梅花正是“满墙梅景”的集中表现。眼看这出墙数朵数枝,心想墙内千花万树,不也暗示了另一种“少”与“多”的统一,“淡”与“浓”的相融吗?

诗的特色之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并显示了优美的情、高洁的人。设想在这幅画面中,梅花清香拥路,且数朵梅花“半出”驿墙,必然被行人看到和吸引,行人中自然包括在大石岭驿停留的诗人自己。其怡情自然,专注于梅花,风神俊朗,心灵陶冶、净化、升华,更动人遐想不已。

诗的特色之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许多联想,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从诗中可见,梅花一旦“满墙”,那“两三枝”在风雪严寒中就必然要伸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富有顽强的意志力、生命力,难道是这堵墙能围得住、关得住的吗?!

观前人对作者诗篇,评价不高。元辛文房云:“唐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非复盛时之万一也。如王周、刘兼、司马札、苏拯、许琳、李咸用等数人,虽有集相传,皆气卑格下,负鱼目唐突之渐,窃碔砆韫袭之滥。”(《唐才子传》)然这首诗无疑是王周诗卷中的精品。》中,也不失为一篇立意新颖、意境隽永的咏物诗的佳作。后代诗家,如南宋叶绍翁烩炙人口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马上作》),和此都有一“出”字,把美物(红杏、梅花)拟人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的立意、构思和表现手法,俱多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看出后代诗人当亦受王周这首诗的影响,并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