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兰花

无可《兰》咏兰花诗赏析

《兰花·兰》咏兰花诗鉴赏

无可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无可,唐代诗僧。贾岛从弟,诗亦与岛齐名。《全唐诗》著录其诗二卷。这首五律所咏的是我国传统名花——兰花中的两种:一是春兰,一是秋兰。全诗通过描写兰花的芬芳诱人,抒发了诗人深挚的赞美之情。

前两联写春兰。开头“兰色”二字,即扣题,点明所咏的对象。首句猛然一看,只写春天来到,兰花就开放。显得意思平实,缺乏韵味。其实,稍加揣摩,就觉得平实中有奇妙。春兰二、三月间开花,花呈浅绿或黄绿色,正与春天大地的景色相似。一个“结”字,便形象地把春兰的花色与春色融在一起,使人不禁联想到,一看见春兰花开,就得知春天到来。因此“兰色结春光”一句,不仅写出春兰的花色,也展现了春天的景色,有一举数得之妙。

春天是百花盛开、争奇斗妍的季节。春兰虽不以艳丽取胜,但历来却以芳香著称,古人誉之为“香祖”、“天下第一香”等。次句“氛氲掩众芳”即写春兰的这一特色。“氛氲”,此处指香气浓烈。诗人以“众芳”来突现兰花,一个“掩”字,如下断语,衬托出春兰的馨香幽长和无与伦比,表达了极度赞赏之情。

如果说次句旨在说明春兰的芳香超群,那么三、四两句则以独特的构思,通过描写诗人在庭院中“过门”、“寻泽”等一系列行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具体地揭示出春兰的幽香袭人。春兰茎短叶长,叶片可达二三尺,因而诗人过门时最先看到台阶边的“露叶”;走在“寻泽”的小径上,虽未立时见花,但由“连香”二字,又充分道出了满路的幽香。这里,写诗人的行踪、见闻,都是为了突出“香”。不难想见,此时他定然心旷神怡,兴致勃勃,好象“寻泽”的脚步声也越来越急促了。这两句境中有情,读来饶有韵味。

后两联转为写秋兰。“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展示了秋季到来秋兰蓬勃生长的景象。“畹”,是古代土地面积的单位,称三十亩或二十亩为一畹。此处指种植秋兰及其他花卉的土地。“静”,言众芳零落,畹内一片萧瑟,这是秋风“吹乱”的结果;“亭秋”,正值秋季,雨多湿润,这是秋兰生长、开花的黄金季节,一个“引”字,道出秋兰受到甘霖沐浴,象牵引似地蓬勃生长,花开粲然的情景。这两句作者以众芳凋零同秋兰茁长作比,从而衬托出秋兰的劲拔长势和英俊姿态,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耐人寻味。

后诗人运用典故,抒发对秋兰的赞美之情。《离骚》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中“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两句即由此活化而来。“灵均”,指屈原。屈原当年,满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为改革和振兴楚国干一番事业。但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聩无能和朝内上官、子兰等人趋邪追曲、嫉贤妒能,屈原接连遭到排挤打击,后被长期流放在外,致使壮志未酬,冤愤难申。他刚正不阿,九死未悔,始终保持着峻洁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为此,屈原以象征的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了众多的香花香草,其饮食起居,服饰爱好,都须臾不离它们;尤其是秋兰,由于香气馥郁,屈原倍加喜爱。凡此,以示诗人芳洁独立,与楚国黑暗现实及当朝小人决不同流合污。在五律《兰》中,诗僧无可特意缅怀“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的往事,一方面借以盛赞兰花的芬芳雅洁,寄寓作者深挚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也暗含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可贵品格的极度崇敬以及对他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无限同情。假如联系无可远离唐代仕途,遁入空门,久居天仙寺为僧的身世,我们从中不难窥察到,这两位相距一千一百多年的诗人的心迹,在某些方面似乎是相通的。

在艺术上本诗亦具特色。通篇抓住一个“香”字,由此生发开来,无论叙事、写景、状物,均委婉有致,曲尽其妙。语言含蓄,笔触灵活多样,在挥洒自如中,见其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