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腊梅

王十朋《点绛唇奇香蜡梅》咏蜡梅诗赏析

《蜡梅·点绛唇奇香蜡梅》咏蜡梅诗鉴赏

王十朋

蜡换梅姿,天然香韵初非俗。蝶驰蜂逐。蜜在花梢熟。岩壑深藏,几载甘幽独。因坡谷。一标题目,高价掀兰菊。

王十朋歌咏蜡梅之作较多,仅诗就有三首,其中之一《蜡梅》便写:“刘郎不独种桃花,蜡蕊柔香更可佳。臭味相同林下友,从今花木亦通家。”这首词比其诗描绘得更具体、更全面。

“蜡换梅姿,天然香韵初非俗。”词一开头便着重描绘蜡梅的色彩。并紧扣词题,点明它的香气“奇”而不俗。写梅的色彩用了个“蜡”字,说它换取了梅花的姿色,用笔是十分精切的。蜡梅色彩浅黄,确如黄色蜂蜡。王世懋在《学圃余疏》一书中说过:“人言(梅)腊时开,故名腊梅,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这是蜡梅之“蜡”字的来源最为详明的解释。此处词人称“蜡换梅姿”意思是那梅花换上了黄蜡一样的颜色,言外之意是蜡梅开出淡黄色的小花,非常可爱。一个“蜡”字虽然多有人用,但此处却用得生动,表现力强。第二句描写蜡梅之香,先用“天然”一词来修饰,意在表明它香气的清新真纯。不同凡花俗卉,因此后边便有“初非俗”三字。开头这两句词用笔粗微,把蜡梅特殊的色彩与香气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两句:“蝶驰蜂逐,蜜在花梢熟。”重在描写蜡梅之香。虽然没有直说它的香味如何,但通过“蝶驰蜂逐”的侧面描绘,人们从中自然可知蜡梅香的程度了。一般地说,冬春蜡梅开放之时,本来是见不到蜂蝶的,所以谈不上它们在花上“驰逐”,不过东南地区有蜡梅叶落始开,此时天气已经温暖,可以见到蜂蝶了。《梅溪诗注》中就写道:“东南蜡梅叶落始开,……花开而(有时)叶不落。”所以词人在地限东南一隅的南宋管辖区内见到蜡梅花上蝶驰蜂逐也不奇怪。此句后“蜜在花梢熟”一句则进一步点明了蜂蝶之所以驰逐花上的原因 。因为蜡梅正值花盛之期,花蜜已经成熟,正是蜜蜂蝴蝶采花酿蜜或吃花蜜之期。

上片这四句词,由花色到花香,由直接描写到间接描绘,把蜡梅之美态与清香表现得十分形象、十分具体。

下片一开始,笔锋一转,描写的是蜡梅处于岩谷、孤独寂寞的情状:“岩壑深藏,几载甘幽独。”东南蜡梅在宋以前少为人知。到北宋才成为人们爱赏之物。《竹坡诗话》中写道:“东南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黄庭坚)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政和间李端叔在姑溪,元名见之僧舍中,尝作两绝,……观端叔此诗,可知前日之未尝有也。”因此词人此处才说它在深深的山谷之中,多少年一直甘于幽独,不为人知赏。

词的最后三句交待蜡梅受人知赏的经过:“因坡谷,一标题目,高价掀兰菊。”“坡谷”即苏东坡与黄山谷也即黄庭坚。“一标题目”指蜡梅之名的由来。在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前,宋代没有咏蜡梅之作,此花又少为人知,从苏黄开始才渐渐有人歌咏它。黄庭坚在《戏咏蜡梅》二首序中说:“蜡梅香似梅,类女工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之蜡梅。”王世懋《学圃余疏》一书中又说:“考蜡梅原为黄梅。故王安国熙宁间尚咏黄梅。至元祐间,苏黄命为蜡梅。”意即蜡梅之名由苏黄始。南宋杨万里在《蜡梅次坡公韵》一诗中写道:“不餐烟火更餐蜡,化作黄姑瞒造物。后山未觉坡先知,东坡勾引后山诗。”苏东坡第一首歌咏蜡梅的诗作是《蜡梅一首赠赵景贶》;其中有句云:“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此物。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同时黄庭坚也起而始作咏蜡梅诗,如其《残咏蜡梅》二首,其一曰:“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此后诗人们纷纷效之,如陈师道《和苏公蜡梅》,陈与义也有诗《蜡梅》,晁补之《谢王立之送蜡梅五首》,南宋尤袤、杨万里、朱熹也相继有作。王十朋认为蜡梅之名及盛于世都是因为苏黄二人,他在两首《蜡梅》诗中都谈到这一点:其一:“蝶采花成蜜,还将蜡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葩。”这就是本词最后三句的最好说明。其二:“天工著意点驼酥,不与江梅斗雪肤。露滴蜂房酿崖蜜,日烘龙脑喷金炉。万松张盖黄尤好,三峡藏春绿不枯。题品倘非坡与谷,世人应作小虫呼。”这首诗同上一首一样,都是在表明苏东坡与黄庭坚对蜡梅得名及盛于世所作的贡献。王十朋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与以上两首中所表现的内容大同小异。参照前面两首诗便会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本意。

这首词从思想性上看,并没有什么可称道之处。不过在状物上却较有特色,例如描写蜡梅之色用“蜡换梅姿”一语就十分精巧。既写明了蜡梅之色,又点出蜡梅盛开这一层意思。写蜡梅之香则不直接着笔,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透露,只用“蝶驰蜂逐”四个字便把蜡梅之香充分表现出来了。不过此词纯为咏物,有物无人,没有做到情物相生,所以感染力不强,比较苏东坡等人之作。特别是那种融情于物,情物相生,文情并茂的作品,王十朋此词的确显得有些苍白无味。这是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艺术功力等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