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赋诗得归字》咏菊花诗鉴赏
朱熹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
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罇更晚晖。
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
相看下视人寰小,只合从今老翠微。
这是一首咏菊忆旧的诗。诗中写今日登上了天湖山,回忆起去岁在潇湘度重阳时赏菊的情景。因而又慨叹暮年发稀壮志不遂,天地窄小,无用武之地。
这首诗的题目是化用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是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天湖山,在福建省瓯县西北十里处。据说此山有三十六景,诗人故于九日登之。
诗的首联“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是对去年在湖南潇湘一带过重阳节时情景的回忆。看来诗人对那次重阳节过得也并不够愉快。重阳本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那里却是“满城寒雨。”这种不愉快的环境又进一步引起了游客的思归。思归,即回家乡。朱熹本来是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因父亲朱松宦游建阳之考亭(在今福建省)遂安家于此,朱熹也随父寓此,故于此登天湖山。
颔联“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罇更晚晖”。是紧承首联之意来写的。这是诗人一种美好的想象。他现在登上了天湖山,又想到了去年曾游的故山,并推想到故山今日过重阳时一定又会有好多人去登高度节吧,那节日也一定会很隆盛吧?清罇美酒对着满山的黄菊,还有那夕阳残照的晚晖,一定是诗情正美,酒意正浓吧! 今日在这里我一面把菊花插满头,一面高吟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佳句来度重阳节。但是诗人进一步一体味,物虽然是故物而山却并非故山了,当然情也更非故日之情了。
诗人在前两联中本来是由回忆、联想到即景抒情的,可是当他一想到那故山的黄昏美景时,便自然而然的又想到了自身。于是又转入了颈联的叹息:“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头发短而且稀,这是年迈的衰象。但是诗人又怕透露出这种衰老的迹象,他怕象孟嘉那样被风吹落了帽子,遭人取笑。据《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命孙盛作文嘲嘉。今日虽然还未象孟嘉那样被嘲弄,但是长风却是无情的,它又不断的将衣衫吹起,又不得不露出衰迈的老象来。杜甫在《九日蓝田会饮》中也曾叹息道:“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朱熹这里也有化这几句杜诗的含义。在尾联中,诗人又将笔意一转再由个人的衰迈写到了国家前途的黯淡,偏安不振的现实。“相看下视人寰小,只合从今老翠微”。“人寰小”本是说天地宇宙或人世间太狭小了,而这里是指南宋王朝的国土的不断沦丧、不断缩小,但南宋的统治者们却不知道抗金收复失地,而是一味的妥协投降。诗人本来是主张抗金和振兴国家的,但又不断的遭到韩侂胄等人的攻击和陷害。于是诗竟无可奈何的说“只合从今老翠微”。意思是说我只好同青山一道老去! 或者只好隐忍专意注书,整理古籍,不去管那些政事吧!
此诗委婉含蓄,名为咏花,实则怀古。诗中别有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