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受挫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受挫

在亲子教育中,“溺爱”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怎么爱才算溺爱?爱多少才算溺爱?我们说过,要尽量满足孩子,否则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匮乏感和低价值感。但有的父母又担心,这样算不算溺爱?万一把握不好尺度,过度满足孩子,会不会同样带来不好的后果?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我有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由于是单亲家庭,她对儿子特别宠爱。

她说儿子缺少父爱,我得在物质上多弥补他。于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在吃穿用度上一点不比别的孩子差,哪怕超出了她的经济能力,她也会借钱满足孩子。在其他方面,如看动画片、玩手机,想玩到什么时候就玩到什么时候,从来不禁止。周末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这个孩子在幼年时好像也没什么,但随着他渐渐长大,朋友的压力陡增,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因为儿子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以她的经济能力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了。但孩子完全不管这些,只管向她伸手要钱,她不给,儿子就开始撒泼耍赖,哭闹摔东西,母子关系频频发生激烈冲突。到了初中以后,儿子干脆以不上学威胁她,完全成了一个“问题少年”。

我们所说的“尽量满足孩子”是说在父母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不合理的要拒绝。显然,朋友的做法已经超出了“合理满足孩子”这个尺度,变成了溺爱。溺爱分两种。第一种就是我朋友这种,纵容型溺爱。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满足。父母无原则地过度满足孩子,放大孩子的欲望,使孩子形成索取无度、霸道自、蛮不讲理的人格。这样的孩子承受不了被拒绝,因为他一直被满足,从未被拒绝过,他的全能自恋感被无限放大,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被满足,而从不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而被合理满足的孩子是能够承受拒绝的,他们知道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在被拒绝的时候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虽然也会失望,但不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在纵容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被拒绝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愤怒等情绪,走向社会以后也特别容易因此和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攻击他人。因为父母纵容他,别人不会纵容他。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很“强势”,但内心非常脆弱。

另一种溺爱给孩子带来的后果更严重,那就是包办型溺爱。即父母为孩子打理一切,替他做所有事情,包括他自己能做到的,甚至替他作各种人生决定。包办型溺爱打着“为了让孩子过得更顺利”的旗号,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和机会,使孩子失去了对许多事情的体验包括对挫折的体验,孩子因此无法形成“自我效能感”,因而惧怕挑战,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面对挫折。

不可否认,有些父母能替孩子包办得更长远,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并不强大。但大部分父母在孩子渐渐长大后就无法替他们打理一切,因为孩子的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难度,父母也无能为力,而这时就是孩子的灾难。因为孩子发现,他们完全没有能力独自面对一切。

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溺爱,都会使孩子走向脆弱。

1.不要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满足自己

纵容型溺爱是怎么形成的?表面上看来,纵容型溺爱是在满足孩子,父母看起来很伟大,就像我这位朋友,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实际上她是在满足自己。因为她自己是个对物质有着极大渴望的人,但经济能力却不允许她满足自己,于是就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像满足自己。如果她满足的是自己,内心就会受谴责:“明明经济条件不好,你还满足自己?”为了逃避这样的内心谴责,她转而满足孩子。这样她就可以一边满足孩子,一边指责孩子过度索取。另外,因为离婚,她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于是用物质来弥补。所以,她是在通过满足孩子来满足自己“亏欠孩子”的心理。但她没有想到,因此养大了孩子的“胃口”,致使后果无法收拾。如果她没有过度满足孩子,孩子的物质欲望根本不会这么强烈。

还有一种父母,本身经济能力不错,他们纵容溺爱孩子有这样的潜在心理:“看,我很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能给什么。”他们是通过满足孩子来满足自己“炫耀能力”的心理。

不可否认这两种父母都有满足孩子的心理,但若只是为了孩子好,他们就不会“纵容自己”去纵容孩子。他们把自己的欲望和孩子的欲望掺杂在一起,分不清究竟是在满足孩子还是在满足自己。

那些在童年没有被充分满足的或者在童年被溺爱的父母更容易溺爱孩子,前者是补偿,后者是渴望依然被溺爱,但自己已经是成人,没有人再像童年时那么宠着自己了,于是把这种心理投射到孩子身上。

综上所述,纵容型溺爱其实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在满足自己。

弄明白了纵容型溺爱的心理真相,才能停止溺爱。这种做法造成了孩子的负能量人格,让孩子离阳光、自信、内心强大越来越远。因此,父母必须停止这种溺爱孩子的行为。

2.不要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摧毁孩子的感受

在包办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无论人生是否顺利和成功,内心都有一种窒息感。因为他们被剥夺了独自探索世界的机会和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机会,因而失去了自信和生命的活力。在包办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是无力的,他们一方面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打理一切,同时又很反感父母通过包办操控他们的人生。所以与父母之间也会有许多心理拉扯,一边享受一边反抗;一边感觉父母很爱自己,一边又对父母产生诸多埋怨甚至仇恨——“你们凭什么不相信我也能做好”“如果不是你们替我做一切,我也不至于变得这么无能”。怀着这种心理长大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分裂。

包办型溺爱看似为了让孩子活得更轻松,实则让孩子的内心更为沉重,让孩子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因此,停止包办型溺爱孩子的行为,就是在给孩子一个强大的机会。

3.爱的缺失永远无法用物质来弥补

缺乏爱的能力的父母通常会溺爱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爱和如何爱孩子,以为给孩子物质就是爱孩子。这也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父母必须给我物质,这是他们爱我的唯一方式。但实际上越给物质,孩子越不满足。因为他们真正缺失的不是物质,而是爱。如果只是用物质来表达爱,那么孩子也无法明白,爱其实有多种方式,真爱并不是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父母偶尔拒绝自己的物质需求,并不等于不爱自己。

所以,不要仅仅用物质来表达爱。尤其是对于那些本来就缺爱的孩子或者物质上并不宽裕的父母,多用陪伴、沟通、交流、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爱,让孩子内心充满爱。再辅以及时回应、尽量满足、信任和鼓励、体验世界等正能量培养,让孩子的精神富足起来。这样的爱才是真爱,这样的爱多多益善,真爱再多也不是溺爱,而溺爱再多也不是真爱。严格地说,溺爱并不是爱孩子太多,而是爱孩子的方式错误。

真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引导孩子的需求,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做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通过这些,为孩子的内心注入能量,让孩子拥有日渐成熟和强大的内心。